·书里书外·

杨振宁建议宣传邓稼先、钱学森、于敏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李昕 出版家,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 李昕

    大约从2005年开始,我为了编辑出版杨振宁先生几部著作,和他有些联系,乃至近距离的接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我陆续写过三四篇文章,介绍他的事业和成就,同时展现他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每次我的文章在网络刊出,都有众多读者留言发表评论。其中,对杨先生表达景仰的读者占大多数,但也有些人对他抱有误解,还有些人质疑。我以为,有关杨先生的几个关键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撰文说清楚的。

    杨振宁多次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总是实事求是,直抒己见,并不在意个人的荣辱毁誉,不怕得罪领导人和同行。例如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投入巨资建造高能加速器,他四十年如一日,力排众议,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立场,从中国国情出发,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他曾经先后向周恩来和邓小平建议引进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的第一本西方期刊。他曾对邓小平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并对邓小平说“搞计算机软件,15—18岁开始学习比较有利”,从而影响到邓小平做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甚至,是他向邓小平建议,要宣传邓稼先、钱学森、于敏等两弹元勋的事迹,才使得这些隐姓埋名多年的英雄人物广为人知。

    也有人说闲话,议论杨振宁在美国度过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只是到了81岁,才定居清华大学,那简直是来享福和养老。

    其实这些人没有弄清楚,杨先生回清华,是因为清华太需要他了。

    事情起初是清华大学希望建立高等研究中心,需要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大师来主持其事。时任清华校长的王大中在1997年向杨振宁发出邀请,而此时杨先生在美国还没退休,不能回国担任全职教授。他回到清华任教是2003年,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从1997年就开始为建立高等研究中心筹措资金,不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海外募集大量资金,而且带头捐出了自己在美国的一栋别墅,后来还将清华大学向他支付每年100万元的年薪也多半都捐献出来。据统计,多年来杨先生和翁帆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筹措到资金以后,便要落实科研发展计划。首先,高等研究中心需要延揽人才。杨先生便利用募集到的资金,盖起专家楼公寓楼。人们说,杨振宁在清华住花园洋房,好像是享受了破格待遇,其实那建筑是杨先生自己盖的,而且产权属于清华。有了这样的专家公寓,相当于所谓“筑巢引凤”。国际上的多位著名学者,例如力学和数学家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讲学,就住在这里。后者还和杨先生一样,定居清华,加入中国国籍。

    杨振宁对于清华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他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以科学大师高瞻远瞩的思维和智慧,为该校这一学科发展指明研究的方向、重点以及突破口。可以说他的指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短短十几年,清华大学的物理研究水平迅速提升,不仅整体上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而且在几个领域里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曾高度赞誉了杨先生对清华的贡献,他说:“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更为难得的是,杨振宁在清华并不仅仅是做顾问、当参谋,他还亲力亲为地上课堂讲课。2004年,杨先生已是82岁高龄,但他有感于一些名教授不肯直接给本科生上课,决定自己亲自开设大一物理课程,以身作则。整整一个学期,他给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的200名本科生讲课,每次课讲两个45分钟,每周安排两次课程。为此,他需要专门编写教案,每堂课都不惜花费精力,用两个小时备课。像他这样高龄的科学大师,直接在大课堂面对莘莘学子谆谆以教,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而且可能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