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就“加快畅通武汉建设”举行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是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也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具体体现。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提升畅通武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2025年10月29日,武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就“加快畅通武汉建设”举行专题询问。
“如何加快补齐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短板?”“怎样加快建设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更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休闲的需要?”……询问现场,14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4位市人大代表化身“考官”,围绕畅通武汉建设的工作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秩序管理服务、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提出询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应询,并就改进工作作出承诺。
此次专题询问,旨在通过人大监督推动城市交通体系优化,更好服务市民高效便捷出行。现在,让我们重回专题询问现场——
【关注一】
畅通武汉建设工作统筹
询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请问市资建局,如何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和当前交通现状,科学编制实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应询部门: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为破解“两江分隔,三镇发展”给交通带来的难题,服务“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围绕交通规划,我们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空间格局,保证武汉三镇“三生”融合、职住平衡;对外交通方面,强化辐射能力,推动天河机场空铁融合、阳逻港铁水联运、汉阳高铁站等“站城一体化”发展,谋划货运铁路外迁,服务“五谷”促进产业发展;在城市内部,提升出行品质,通过AI、大数据等精准分析出行需求,建立“轨道+慢行”绿色出行系统,15分钟内到达“吃喝玩游娱购”目的地。二是强化规划实施,做好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衔接,统筹土地、规划、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计划”实施机制,跨部门常态化协商机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优化规划服务,推动规划更加贴近市民,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开门规划,聘请专家参与规划,开展规划沙龙听取市民意见,更新城市规划展示馆,设置交通规划展区,让规划走进市民,让市民参与规划。
询问:如何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交通形态以及电动自行车的行驶乱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规规章制度,以法治促进城市交通管理?
应询部门:市司法局
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交通形态对交通秩序规范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将在前期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立法动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上路通行、事故应急处置、责任认定等具体问题,推动《武汉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及早全面修订,同时抓紧起草专门的规范性文件,从法规与制度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秩序管理予以具体规范。今年,已将《武汉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纳入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下步将根据评估结论,推动《武汉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修订或者单独申报制定《武汉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针对电动自行车行驶乱象进一步明确文明交通要求和非现场执法管理,规范电动自行车行驶交通秩序。
【关注二】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询问:从调研情况看,仍有部分片区微循环不畅,“断头路”“瓶颈路”尚未完全打通。请问如何加快解决上述问题,提升路网协同配套的整体效能?
应询部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今年国庆假期,建设大道延长线开通,为后湖地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建成微循环道路579条,新增里程305公里,打通断头路129条,新增里程64公里。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会同各区,以城乡建设“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微循环(含断头路)道路项目谋划、储备;二是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市级负责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跨区项目推进等,各区作为微循环(含断头路)道路建设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前期手续、工程建设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全力加强协调推进,解决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叉施工等重难点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效支撑。
询问:我市停车场建设还存在区域供给不平衡、分布不合理,学校、医院、景区等地段停车难等问题。请问如何解决停车设施的精准有效供给?
应询部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共治的原则,以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复合利用为主线,统筹各区积极探索停车场建设新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停车泊位365.7万个。下一步,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聚焦学校、医院、景区等地段市民停车需求,有的放矢,统筹推进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二是严格执行停车泊位配建标准,督促市区两级建设单位严格落实《武汉市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要求,推动教育、医疗、公园等各类建筑按照标准配建停车泊位;三是创新停车设施建设模式,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土地集约开发、政企协同等方式创新建设模式,破解学校、医院、景区等地段停车难题。
询问:我市慢行交通设施的连续性、通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都还有待提升。请问如何加快建设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更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休闲的需要?
应询部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近年来,为提升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品质,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出台《武汉市主城区主、次干路精细化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主要是品质提升;二是出台《非机动车道改造三年行动方案》,对慢行交通有129项全面改造计划,改造里程240公里,预计到年底将有65个项目可完工,改造里程77公里。比如知音大道,慢行交通做得非常好,已成为一个建设标杆。下一步主要聚焦三方面发力:一是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把武汉市慢行交通建设项目全面谋划好、储备好;二是城市更新和慢行交通、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利用城市更新这一契机,把资金、项目进一步落实;三是进一步出台精细化标准,提升慢行交通品质,为市民打造更加“舒、安、畅、美”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关注三】
交通秩序管理服务
询问:市民对上下班、上放学等高峰时段,学校、医院、商圈等路段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反映较多。请问如何运用智慧交通管理手段,切实化解这些问题?
应询部门:市公安局
近年来,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以“智慧交通”建设为牵引,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拥堵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是不断推动前端智慧感知设备建设和各类数据汇聚,目前,已在全市建成联网信号灯控制系统5000余套,汇聚了交管感知、交管业务、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四大类有效数据,打造多层次、全业务的“武汉交警大脑”。二是不断拓展各类场景应用,在梨园转盘等点位建设20个全息路口、28条绿波带,优化1400余个路口信号配时,在景区、商圈等部位制定差异化疏导方案,全面推广“视频连线+监控比对”的轻微事故快处模式。上个月,武汉交警在全市部署了182架无人机,有效弥补了靠人管理的空间短板。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交管业务深度融合,深化AI大模型赋能,探索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多场景使用,为道路交通拥堵治理提能增效。
询问:市民反映同济医院门口交通不畅,请问有什么办法加以改善?另外,如何优化长江大桥单双号限行措施?
应询部门:市公安局
目前采取了这样几个办法:一是把就医通道压缩至150米,同步在侧门起点施划网格线,增设违停抓拍,加强警力配置,杜绝违规占道排队造堵;二是在同济医院西门施划了10个即停即走车位和2个可以随时周转的车位,保障车辆正常通行;三是和高德、百度等公司合作,配套设置了“电子围栏”,减少网约车聚集造堵;四是整合了医院周边的武商、K11等商场千余个停车泊位资源,打通了停车管理平台与医院挂号系统,周一至周五,市民凭同济医院就诊码到这些商场停车可享受5到8折优惠。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与同济医院协调力度,采取就诊车辆由北门进、南门出的方式,打通就诊车辆单向循环,进一步减少医院门前拥堵。
关于长江大桥单双号限行,根据市民群众的反映,我们非常重视,经反复测算,若放开限行,日均流量将超10万辆,早晚高峰会处于严重拥堵状态,极易引发航空路至大东门沿线长距离交通拥堵。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综合评估,优化调整限行时段,同步加强路面管理,及时回应市民群众关切。
询问:目前,我市已推出“停车一张网”App,但市民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还不高。请问如何进一步建好用好“停车一张网”,有效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
应询部门:市公安局
去年开始,市公安局积极配合武汉城投公司,接入停车数据,推动场景创新应用,打造“武汉停车”App。目前,App已累计接入5200余个停车场、154万个泊位。一是在医院、景区以及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周杰伦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创新实施“停车+换乘”引导机制,增设停车预约二维码,上线18个公共停车场、21个周边大型商圈停车场和38个地铁站停车场,提供6万个停车泊位,引导中长距离车辆提前分流停放。二是接入183个洗车网点资源信息,创新“停车+”增值服务,有效延伸停车服务产业链。三是完成“武汉停车”App错时共享功能模块开发,118个错时共享停车场以低于市场价格,在特定时段以包年、包月等方式为周边居民提供优惠停车服务;四是推动全市充电“一张网”与停车“一张网”数据互联互通,市民停车、充电可以通过一个App完成。下一步,我们还将会同武汉城投公司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数据接入,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打造更多应用场景。同时,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整合优质停车资源,在武汉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停车产业生态,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注四】
公共交通出行
询问:我市已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和轮渡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但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还不够。请问如何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共交通的统筹布局和有效整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
应询部门:市交通运输局
在多种公共交通模式换乘、设施接驳等方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努力改进:一是规划同编,把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规划与重点枢纽站场的规划一同编制,减少重复线路,多增加接驳线和短距离循环线,把一些重点枢纽站场中最便利的地方让给公共交通;二是设施同建,公共交通设施和周边的商业、住宅等一同建设,让乘客从地铁口出来,在最短的距离内就有其他的公共交通接驳,并大力推动“风雨连廊”建设;三是智慧赋能,在更多的、一些大的枢纽站点设置电子查询屏,地铁几点到站、有哪几路公交换乘、公交几点发车等,实现“一屏查询”。我们还将升级公交App,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选择哪种出行方式最便捷,规划哪条线路出行最优,通过App帮您决策,实现“一键设定”。我们还将加大武汉城市码的推广应用,扩展到武汉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上,实现“一码通行”。
询问: 我市部分区域共享单车存在资源配置调度不够、乱停乱放现象。请问如何加强共享单车秩序管理,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应询部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共享单车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勤加调度、管好投放,严管共享单车企业投放总量,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共享单车投放合规率已有大幅提升;锁定全市460个潮汐点位,启用AI视频巡查+超量预警,调度效率提升约16%,缓解了地铁站、商圈“车满为患”的问题,也让背街小巷“有车可骑”。二是划定区域、抓重点,在景区、商圈、小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置196处禁停区、严控区,实行定点定量管理,一旦发现立即通知运营企业,及时清运淤积车辆,保障共享单车分布平衡和均匀。三是明确标准、压实责任,联合多部门,发布武汉市共享单车服务质量评估办法和停放管理导则,对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及时进行评估,督促提升运维水平。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共享单车管理,动态调总量,坚持长效考评,推动良性竞争;同时,优化禁停区、严控区设置,建立快速高效响应机制;增设停车区,在地铁、商场、医院等共享单车需求大的区域,尽可能拓展非机动车停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