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兰
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给我最吃惊的感觉是,它们几乎都非常小,小到比墨水瓶的盖子还要小。我记得祥夫先生说他去石卯峁看玉,著名的神人面,竟然只比墨水瓶的盖子大一点。而石家河玉器,个个都小小的,隔着大大的玻璃柜子看,简直是指甲盖那么大,我凑近了看,又吃惊了一下,精致极了,圆雕、浮雕、透雕,造型线条皆巧夺天工。这样说比较笼统,那就再说清楚一点,每一件小玉都是精雕,玉质精良,地道的河磨透闪石玉,鲜洁可爱,或青白,或黄白,或栗黄,花纹典雅旖旎,线条优柔回合有度,器型的想象力和抽象力不是凡人能想出来的,且无怪异,彬彬有礼的模样,比西周玉如何?竟然似乎还要高一格呢。比之商更是几乎无暴戾之气。石家河的虎憨态可掬,谓之大猫更对。而商琥食人状,商玉的臣字眼比较吓人。
这时候取出红山玉鸮和它们比对,我的玉鸮瞬间成了巨人款,且朴素到落入尘埃里。大自然和神的文明在红山玉里,而人类大脑的精幽文明石家河玉器有充分呈现。
后石家河文化比红山文化晚大约1000年。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存在期有2000年,上古方城(有专家认为此方城名曰虎方)后进入夏朝。盘龙城建于二里头文化末期夏商初,距离石家河仅170公里,距离安徽凌家滩550公里。今日石家河玉器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静静展出,像是有一种脉络和渊源,无声地倾诉着。
一定要实际地看到玉,我一听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举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就立刻早起出发了。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学到一个科学分类和描述,死记硬背终差强人意不快乐。玉拿到手上看,则更好。拥有玉然后去研究它,那就是最大最好的玉缘了。
石家河的先民从北方来的吗?虎简直是他们的图腾,玉璜上有双虎头,单个的玉虎头,片雕完整虎,虎首玉冠,虎座双鹰珮。鹰、蝉、神人、凤鸟、龙,都是红山文化玉里的主要种类。盘绕的简形龙,玉玦那么大,是红山玉玦演化来的吧。还有鹿头,都是北方的代表性小兽,是红山先民因气候原因从北向南迁徙,然后将北方文化带入了中原吧。我看见石家河文化所在的天门,与荆州、荆门构成等边三角形,仿佛在框定着未来的楚地,人类发展的河流,我站立其中,几乎被湍急和神秘推倒。
石家河玉器的代表是一枚团着的凤,被称为中华第一凤,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立凤遥遥相对,一个团,一个立,侧脸,形制风格工艺宛若亲生姊妹。考古学家推测妇好墓的立凤是商的战利品,来自石家河文化的流传。此次展出没有这第一凤,但有一短立凤,减地阳线雕刻,岫岩河磨黄白玉,温柔敦厚状,短尾,并不是妇好墓的长翅亭亭玉立状。
无独有偶,红山文化里向天祈祷问神的站立玉人,石家河有,凌家滩有,形神俱同。我不得不坚定认为,中华玉文化一万年前自最东北小南山始,以玉玦为中华第一玉,缓缓向南影响,到达赤峰,去往西北齐家,往南到凌家滩到良渚到石家河,又向东,龙山文化。
透雕玉冠很特别,它们或是龙凤合体,或只是凤,或是虎,雕工精细,仿佛宋玉的繁丽,颇有后现代之姿,狡黠一笑看着我。石家河玉凤都有冠,玉冠戴在王者的发顶,是至尊至贵之意。
石家河玉器里多见玉笄(jī)。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及笄、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石家河鹰形笄,插在成年女子的乌黑浓密发髻上,鹰在红山文化里是通神的动物,人们借助玉鹰与神沟通,向神祈祷。一个有神力的女子,她的发髻上插着鹰笄。我喜欢这个画面,这就是石家河王室女子的具象了。我何德何能,戴着红山玉鸮(猫头鹰),心事浩茫连广宇,一个无所事事的女子行走在盘龙城,因为热爱上古文明,索性居住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