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的内容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个领域,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不仅要解释不同时空尺度所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地理环境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服务现在和观瞻未来,指导人们遵循规律,以文明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相处,形成协调的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学好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去进行提升。
■ 树立核心价值
站在顶层学地理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当今世界,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以文明的方式与地球相处。同学们明晰了高中地理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能力,就可以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人地之间问题产生的本质,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我国新时代具有新发展理念的建设人才。
■ 具备综合思维
立足基本学地理
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是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的重要思想。地理环境是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大气、水、土壤、岩石、地貌、生物等几大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的特征,且随时在发展演替,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都是各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综合思维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方式。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按地理学基本逻辑,可以从分解和综合这两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从整体性和区域性这两个层面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在综合思维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整体、系统、全面地认识与分析地理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综合思维、系统思维,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思维能力。
■ 强化区域认知
着眼空间学地理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区域的本质是按照不同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理学主要研究的也是事物的空间特性。不同区域的各种要素又有不同的特点与时空组合状态,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有不一样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区域是千差万别的,区域认知自然成为地理学习必备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区域认知要求同学们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中学地理中的区域认知可划分为四大认知主题: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环境与发展。同学们在认识和掌握以上区域内容时展现的能力即为区域认知能力,即空间定位、空间特征概括与分析、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联系分析、区域发展评价、区域预测规划能力等。同学们学好地理,需要强化区域认知,培养“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从而能够从区域特征、差异和联系等方面,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和区域关联等方法,评价区域发展现状,预测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区域发展前景。
■ 落实地理实践力
贴近生活学地理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本身不仅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同学们的地理素养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地理学是贴近生活的学科,是实践性突出的课程,考察、实验和调查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大多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学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是有体验和感受的,所以学习过程要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
从新高考评价的角度来看,地理实践力要求同学们具备相应的地理行动实践能力,以解决真实的生产生活地理问题,即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下,以地理视角为引领,调用地理思维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高效地解决问题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总之,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特点,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明晰地理学习的素养要求和能力要求,路径清楚,有的放矢,就能更高效地学习好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