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复盘精微视达的成功,我发现,这个团队虽然年轻,却是罕见的股权明晰、架构完整的创业型公司。他们善用“长板理论”,搭载不同人的梦想。科学家团队,目标是做科研,攻克“卡脖子”技术;工程师团队,目标是打造完美的产品;营销团队,目标是开拓市场。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天之骄子”,每个人都知道边界,敢于把后背交给队友。
尽管很多风投机构都质疑过精微视达过于年轻,但我觉得,正因为年轻,他们反而避免了很多科学家创业最大的问题:迷信自己的能力。创始人一旦过于自信,团队组成就会出问题。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制造业水平。武汉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让武汉在从0到1这个阶段,不缺原创科研成果。但是从1到100,武汉要怎么做?如何让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能真正运作起来?
武汉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认为,在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是桥梁,资本打辅助,科研是先锋,企业是核心。
“企业一定要尊重市场。”该投资人强调,“技术和产品是最重要的。技术过硬,产品够好,市场就会认可。如果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过于依赖行政指令,对于整个城市的创新生态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