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武汉交出亮眼答卷——发展环境综合得分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9,连续3年排名实现进位,创新环境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3。
中小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今年2月,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正式挂牌,致力于围绕“纾困、培优、服务”三位一体,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奋力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在规模总量、创新能力、数字化水平、服务环境、综合实力等五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统筹推动实施“七万工程”;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成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为企业送政策、找人才、找资金、找市场、找技术。6月2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中小微企业日”,以“新”促兴的武汉,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从实验室到智能工厂,从技术攻关到“大国智造”,在武汉,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年1至5月,全市净增中小企业6.1万户,总数达95.47万户,同比增长15.37%;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83家,总数达5941家,实现两年翻番。
■ 培优育强 “小巨人”总数全国第7
2022年至今,武汉连续两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总数达到309家,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全国城市第7;今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家,同比增长12.1%。专精特新企业持续“上新”,正是武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显成效的生动体现。
“我们的存在,为钢桥面板疲劳开裂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答案。”今年初,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现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锂鑫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兴自信而坚定地说。
此次年度盛典,该公司获评“专精特新·年度绝活”称号,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入选“专精特新·年度高地”,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黄立、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孙小蓉、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潘牧获评“专精特新·年度高人”称号。
厚植沃土,培优育强,武汉市用“创业创新培育一批、企业进规增长一批、专精特新做优一批、融资上市壮大一批”的思路夯牢中小企业发展底盘;率先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专精特新企业产融服务工作,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聚链成群。
“丝滑追光”,长盈通光电实现外径125微米特种光纤的量产;“小作坊”起步,如星科技的“大型精炼钢包无碳包衬整体浇注技术”国际领先;“冷板凳”坐热,理工氢电于国内率先研发出“CCM”型膜电极……深耕细分领域、抢跑新赛道,“小巨人”们释放着大能量。
今年3月,武汉市拿出4895万元,对2024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3年度武汉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行奖励,奖励资金以“免申即享”的方式直达125家企业账户。
“这笔资金不仅是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更提振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武汉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市恒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表示,此次资金发放,让她感受到政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做出的积极引导,以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
在武汉,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加速奔赴资本市场。目前,全市“金银种子”企业508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387家,占比76.2%。2023年至今,服务并辅导逸飞激光、武汉蓝电、开特股份、友芝友、路特斯5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
■ “双创”潮涌 打造创客逐梦新高地
有梦想、到武汉、一起创!去年以来,武汉市开展创新型企业育苗行动,聚焦“载体强基”和“高校育种”两大板块,发动创业天使导师力量,走进载体和高校,开展“全科式”帮扶。载体赋能系列活动已举办6站;开展高校创业大讲堂42场,服务高校创业者及大学生4600余人次。
今年以来,市促进中心聚焦光电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北斗信息等细分行业,挖掘、培育优质创客项目;集合高校技术人才、重点企业、双创载体和创投机构等多方力量,已建设数据服务、数字孪生、数字应用、智慧物联4个细分产业创客孵化联合体,组织开展主题沙龙、资源对接、产业化论证等活动10余场,挖掘、服务优秀创客项目110余项。
近日,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电感式位置传感器生产基地在光谷投产。项目由武汉理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建设,新工厂建成投产4条专业化传感器自动生产线,可年产450万套电感式位置传感器。
从20平方米办公室、8个人的小团队到可年产450万套电感式位置传感器的生产基地,武汉理岩在汉扎根10年,已成长为国内电感式传感器领域唯一具备从芯片开发到产品制造、量产交付全链条能力的公司,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省级“瞪羚”企业。
2015年,武汉理岩成为国内首家开始批量生产量产电感式位置传感器的企业,2017年大批量供货,客户包含国内知名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厂家。2021年,武汉理岩启动芯片代工本土化进程,2023年7月,改版迭代后的芯片在国内流片成功,并通过第三方认证,最终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突破了“卡脖子”困境。
为打造“不缺空间、不缺市场、不缺人才、不缺资金”的创新创业环境,市促进中心整理人才引留、创业补贴、创新发展、金融支持等省、市、区“真金白银”配套政策近20项,梳理全市15个区百余家双创载体,为创客提供孵化空间130万余平方米。
“仅仅2天就注册成功了,这还得感谢市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手把手教我如何注册公司,还给我推荐办公场地,这些帮助让我信心百倍。”今年3月,刘昊松的武汉天启云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在华师软件园成立,从找场地,到公司注册,前后不到1个月,他表示,武汉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的创新资源、人才储备非常丰富,生活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非常适合创客扎根。
■ “数转”提速 超400家企业搭上数字化“快车”
去年8月,武汉市以全国第6的成绩入选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选定光通信及激光设备制造、电气及其他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4个行业开展试点工作,目前,450家企业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造。
试点工作启动后,武汉市立即行动,制订《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服务商管理办法》,强化诊断咨询服务商管理,不仅为企业免费“做体检”“开药方”,还做好“主动上门回诊”和“伴随式”咨询服务。
走进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高科医疗器械园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类系统看板上,工作进度、质量管控数据一目了然。
2018年,飞恩微电子启动数字化转型,多次进行智能化生产设备技术改造和信息化系统应用迭代,集成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监测和高达93%的自动化数据采集。
“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同行之间的竞争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卷’,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公司为此成立了专班,制定了转型计划。”飞恩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推动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给产品贴上“身份证”,扫码便知所有参数,孚安特实现全数据要素融合管理;通过系统更新迭代,周黑鸭实现业务流程化、作业标准化、运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正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向“智”向“新”。
超前布局,创新模式,武汉市多措并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加速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大脑,推动“平台+载体”双轨并行运作,线上运营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线下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实现技术、产品、资金、人才等多方要素资源的充分汇聚,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1+5+N”模式,即建立1个全市人才培训认证中心,遴选建设5个高校培训分基地、N个重点企业/园区现场案例培训基地,启动实施“5151”人才培养倍增工程。擦亮“场景分享荟”“数转赋能行”活动品牌,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加强样板企业案例、典型示范产品等对同行业及其他相似行业的辐射作用,推动企业“看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