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中国撸猫简史》系统探讨猫文化史

    《中国撸猫简史》

    侯印国 李嘉宇 著  中华书局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陆游的诗句,表达了一名宋朝“撸猫者”轻松惬意的心情。而在中国文化史中,猫咪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地位的,正是到了宋朝,猫才开始讨得国人欢心。

    《中国撸猫简史》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猫文化史的轻学术图书。本书以生活史和动物史的学术视角,以通俗可读的文风,介绍猫如何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

    书中详细梳理了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到人类社会,进而成为受人喜爱的宠物的历程,以及猫对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图文并茂,洋洋洒洒四百多页。从先秦两汉野性难驯的“狸猫”到南北朝随佛教传入的“灵猫”,从隋朝“猫鬼”的巫蛊之术到唐代“登堂入室”的“宠物猫”,从此宋元明清“撸猫”之风从宫廷刮到民间,猫终于坐稳了“江山”。作者在这本书里做足了功课,不仅遍寻中国古代关于猫的专论,如俞宗本的《纳猫经》、沈清瑞的《相猫经》、王初桐的《猫乘》、孙荪意的《衔蝉小录》、黄汉的《猫苑》……还借鉴了西方动物史研究的人文视野和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猫文化的著作。利用信息时代电子资源的便利,本书还在数百幅古人画猫的作品中选出近百幅作为插图,又选出两百首古人咏猫诗词作附录,让两千多年的中国撸猫史变得感性直观、生动鲜活。

    读者能从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今天养猫常备的猫窝、猫粮、小鱼干,甚至猫薄荷,这些都是古已有之;还有现在习以为常的宠物美容,古代也有,当时被称为“改猫犬”;再比如,逗猫棒,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唐宋时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种高端的被称为“红丝标杖”。《中国撸猫简史》内容趣味十足,作者又有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背景,这本书可谓是既好玩儿又靠谱。

    书中,“《诗经》里面有只猫?”“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敦煌文献里猫的痕迹”等章节,能让读者在愉悦之余,了解一点知识。上周四,也就是7月11日、农历六月初六,是传说中的“浴猫节”,元代汪汝懋编撰的《山居四要》卷四,在“六月六日”条下记载“本日浴猫狗”;当时给猫狗洗澡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和今天宠物店里给猫犬洗澡完全不同,就是直接把猫狗扔到河里。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中便如实记录:“六月六日,吴俗悉投猫犬于水中。”

    《中国撸猫简史》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明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古今猫奴们对于猫咪的喜爱,以及对于养猫的执着,其实是一样的。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