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泳”续传承
群众性体育运动,武汉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春天用一场马拉松穿越樱花之城,秋冬的长江是勇敢者的天地,马场、冰场开拓城市新鲜的运动体验,绿水青山成为市民的山水运动场。
走过30年的“晚报杯”,不仅为武汉足球夯实了塔基,还堆起了众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蒿俊闵、邓卓翔、梅方、张稀哲、王霜……这些足球精英都曾在这片属于“武汉孩子的赛场”上留下过欢笑与汗水。
8月3日晚,武汉网球队运动员褚优璇通过电视直播观看郑钦文夺冠的比赛,“希望以后我也能像郑钦文姐姐一样站上奥运会赛场!”
这一幕,一如十年前,12岁的郑钦文与武汉网球队的小伙伴目睹李娜澳网夺冠,希望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渡江抢渡赛结束后,裁判长袁丽丹说,今年水位高、江面宽,湍急的水流对选手成功上岸造成了困难,但近半数选手成功登岸,远超预期。
横渡长江从来不是一件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每一次横渡都是拼搏与淬炼,需要勇敢坚韧的意志。
劈波斩浪、排除万难渡江上岸,这是城市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健康的心灵。”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在科研之余,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去操场与学生一起打球,锻炼身体。
刚刚结束的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武汉籍演员朱一龙获最佳男主角奖。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带着他横渡长江,他也不怕,没有专门学过游泳,后来水性也极好。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热爱运动,上高中时夺得过汉口男子百米自由泳的冠军。他曾说,体育精神给自己很大鼓励,永远不害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
挑战困难,驾驭风浪,也与风浪泰然相处,这是渡江的姿态,也应是我们生活的姿态。
横渡长江成为文化,因为扎在城市根脉里,有了永续传承的生命力。
本版统筹:刘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