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院,再启新征程。
一幢现代化、智能化的大楼在江岸二七片区拔地而起。历时3年紧锣密鼓的建设,日前武汉市汉口医院心肺康复大楼启用在即。
这座地上20层、地下3层的新综合大楼配备了直线加速器、PET-CT、双向C臂血管造影机等大型高精尖医疗及影像设备、国际一体化手术间和1000多平方米消化内镜中心,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等智能化手段,用高科技赋能医院发展,市汉口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新大楼对汉口医院特色优势学科康复医学科进行了全方位提档升级。作为心肺康复大楼主体项目的康复医学中心,拥有近万平方米的住院病区和康复治疗区,引进了国内外先进康复设备和脏器康复设备,打造了一个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一体化的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医学中心。
百年风雨守初心,医心为民助健康。市汉口医院这座百年红色老院始终秉持“厚德精医,爱院济世”院训,以恢复病患健康为己任,不懈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经过127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家集急救、医疗、科研、康复、教学、保健和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形成一个主院区、一个分院区和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空间格局。
一步一个脚印,迈上振奋人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据悉,目前该院正在后湖地区布局一家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赓续传承红色血脉
“百廿汉医”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汉医人血脉之中。”说起武汉市汉口医院的百年峥嵘史,该院党委书记陆华新言语间满是骄傲自豪。红色血脉的前世今生、风雨历程、技术传承、高光时刻,从陆华新书记的口中娓娓道来,听得人心潮澎湃。
市汉口医院前身是1897年7月卢汉铁路在汉口刘家庙设立的一个诊疗所,为铁路筑路工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1916年1月刘家庙诊疗所改为江岸医院。1923年,汉口诊疗所改为汉口医院。
1930年,原汉口医院改为第一治疗所,在汉口汉润里增设第二治疗所。1931年10月28日,经平汉铁路局批准,以第一、第二两个治疗所的人员设备为基础,在汉口两仪街正式建成平汉铁路汉口医院。
作为京汉铁路工人的“健康守护者”,汉口医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受伤工友;1897年至1932年,平汉铁路汉口医院在汉口建立最早的24小时流行病报告体系;1938年,汉口遭到日机轰炸,当时平汉铁路汉口医院被炸倒的墙内满地都是碎玻璃,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抢救受伤民众。
红色血脉是刻在“汉医人”骨子里的。在二七大罢工、抗美援朝、防洪抢险、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们始终冲锋在前,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建设凝心聚力,用心解决人民群众在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是一代又一代汉医人坚守的医者使命。
陆华新书记介绍,十余年来,医院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白求恩式好医生”“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一批先模人物。“王争艳是汉医人的杰出代表,她的‘上医之境’是‘百廿汉医精神’的赓续传承。”陆华新说,41年来王争艳心怀百姓,扎根基层,甘于清贫,坚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弘扬王争艳的“上医之境”,激励医院干部职工争做“王争艳式”的好医生,2010年1月,汉口医院在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王争艳工作室”。随着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医院又相继在总院区门诊部、二七院区门诊部成立两个“王争艳工作室”。通过成立“王争艳志愿服务队”,开展争创“王争艳小组”、评选“王争艳式好医生”等一系列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王争艳式好医生”。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医院影响力快速提升,省、市级重点专科不断实现新突破。
■ 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
“人才助院”点燃医院快速发展新引擎
“人才重‘引’,也贵在‘育’。”近年来,市汉口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加强高阶人才队伍的内联外引,整合资源着力破解人才结构问题难点。
搭建平台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修订院内人员外出进修及短期培训管理规定,安排近百人次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类医学会议;制定职工学历提升计划工作方案,成立专班与高校招生部门进行对接……抓实院内人才培育,变“输血”为“造血”,让人才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省市两级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杨珺特别重视科研工作。2023年度主持及参与新技术、新项目4项,其中2项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自2018年起,推出“康复服务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系列活动,定期走进社区开展科普讲座、慢性病健康指导及康复服务活动,累计服务居民万余人次。
她带领团队走进养老院义诊、查房,开展上门回访、居家康复指导,将康复服务引入校园,还携手残联开展“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系列活动,参与0—6岁儿童残疾筛查,对确诊的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和早期干预服务,百余名儿童受益。
耳穴疗法治周围性眩晕,经桡动脉置入颈动脉支架,2023年神经内科再推两项新技术。申报省自然基金1项、市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北大核心4篇,参与临床研究项目3项……在市汉口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文勇看来,科室能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与自身软实力不断增强密不可分。除了持续进行科内培训,鼓励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外,还安排科室人员轮流外出学习,多位医护人员进修回科后,极大地推动了科室发展。
“去年8月,我们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专科医联体签约后,医疗技术与服务品质双轨道同步提升。”高文勇称,在顶尖专家团队的精准指导下,科室全面提升了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以更高医疗水平服务辖区居民。较2022年,门诊病人增加60.54%,住院病人增长54.15%,介入手术增加44.17%。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从武汉协和医院等省部属医院外聘多名知名专家担任医院专科首席专家;为临床科室聘请了50余名客座教授,定期指导学科建设、重大手术。分别引进1名血液内科、1名儿科和1名中医专业高级职称人才,医院博士招聘实现“零的突破”。
陈娟就是新进的中医科负责人。2023年9月,陈娟一入职汉口医院就开始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能,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思维优势,以“整体力线”及“慢性神经刺激征理论”为指导,采用浮针、针刀透压、中药、传统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调整人体脊椎关节的整体平衡,调节内脏功能。在治疗顽固性颈肩腰腿痛及腱鞘炎、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头痛、痛经等多种慢性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彰显了中医外治的独特魅力。
去年4月,整形外科和医疗美容科正式开科。今年2月,陈宇新博士作为高阶人才被市汉口医院引进,成为这个新兴科室负责人。手握6项植发国家专利技术的他到院后,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业务,大力开展时下最热门的医美项目和高难度整形美容手术,相继推出黄金超声炮、黄金微针项目,开展了医院首例鼻缺损修复手术、头发移植手术和植眉手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服务,科室得到业内和求美者的一致认可。仅5个月,科室平均月就诊人数就上涨220%。病种的丰富,业务结构的优化,推动科室向着更专、更精、更强的方向全力冲刺。今年7月,科室通过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
2021年12月底,“2021年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年榜”发布,市汉口医院妇产科团队荣登团体榜,是湖北省唯一入榜团队。这距离科室学科带头人李清阳加入不过8个月时间。一到医院,李清阳就主动与周边社区联系,每周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团队带着检查设备深入社区,免费为辖区适龄女性开展妇科体检及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逐步形成群众对市汉口医院的好口碑。3年来,组织各种义诊400余场,服务人群近万人次,为科室新增2000多位患者。
李清阳深谙加强队伍建设是科室发展的基石。在她的带动和推动下,全科医护苦练内功,门诊量、住院率不断提升。开展的产前筛查、产前四维超声、产前无创DNA筛查,完整了孕产妇产前检查链,把孕产妇留在了家门口的医院。她还组建了一支宫腔镜队伍,每年完成各种宫腔镜手术400余台;针对疑难危重症进行专科培训,四级手术量持续攀升。
与陈宇新、陈娟、李清阳一样,陈英、叶永军、黄朋、张征、文明、赵世明等一批贤才同样看中了市汉口医院的发展前景先后加入,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60余项。其中,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电子输尿管软镜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冠脉血管内超声、数字口腔种植技术等技术属省市先进水平。心内科开展冠脉内介入进入无植入时代,运用IVUS及IABP技术,成功抢救多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 补齐学科短板,建设专科联盟
全力提升救治能力为医院发展按下快进键
补齐学科短板,增补学科空白。2023年市汉口医院新增学科8个,新增住院病区3个。对康复医学科、妇产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进行医疗分组,大力发展学科亚专业,不断激发学科活力。
加强专项工作,提升救治能力。全面优化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五大中心管理,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
围绕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锚定优势学科康复医学科,积极筹备成立武汉医院协会康复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获批武汉市脑功能障碍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市汉口医院首次在武汉市科技局获批科技平台;牵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共同成立武汉脑科学中心武汉市汉口医院研究中心,为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和临床转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专科联盟,助推医疗协作融合发展。除了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牵手协作,去年还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开展联合共建,既方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尖团队的同质化医疗,也实现了学科跨越式发展。
院长杨名表示,通过科室间、专科间的深度对接,以点带面谋求新的突破,使专科建设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全面推动高品质医疗建设,为医院跨越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 开通检验互通,多维度便民惠民
多措并举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
7月1日,第二届“百万公益惠民”行动正式启动,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暑期惠民活动。“这是真正的让利于民。”杨名院长透露,第一届活动共计优惠18376人次,优惠金额达105万元。
近年来,汉口医院创新性实施多项举措精准对接百姓就医需求:
调整门诊布局,在医院周边道路增设引导标识,主干道至医院路口增设转弯道,同时将医院车行入口大门位置调整至离主干道更近的地方。
信息化建设全面赋能医院管理。推出微信公众号便民就医功能、门诊自助挂号服务系统,实现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不断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感。推出危急值报告制度,通过信息化管理危急值报告,处理平均时间由29.8分钟缩短至6.23分钟,病程记录时间由47分钟缩短至9.43分钟。电子会诊系统使用率由8%提升到97%,会诊及时率由80%上升到93%。
2024年7月22日,市汉口医院作为江岸区首家试点单位上线了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截止到2024年7月30日,共90个检验项目参与结果互认,共选择互认项目数1.9万个,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数十万元,节省就医等候时间约4500小时。
为了满足患者就诊需求,2021年4月,专科门诊推出“午间门诊”和下午“延时门诊”,周六、周日增加专家坐诊,去年全院开始推行“无假日医院”,让前来就诊的患者直呼方便。
线上线下并行,开展一系列义诊咨询、常见病防治科普宣教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直接送到百姓“家门口”。2023年,医院社会服务部共开展48场健康义诊活动,29个科室参与,服务居民近6000人,大幅提升了辖区居民对疾病的防治意识。
全年共开展健康咨询及义诊活动164场,参与专家866人次,服务居民9835人次,赢得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致称赞。
在近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满意度指标中,门诊患者满意度由2018年的87.02分增长为2022年的96.63分,住院患者满意度由2018年的90.43分增长为2023年的96.60分。
(文/丁萌 陈斯卉 刘子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