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院43年的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每年一个“大动作”,实现连续飞跃发展:
2021年8月,医院被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核定为“三级中医医院”,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2年11月,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启用,门诊楼高5层、住院楼17层,设住院床位600张,环境优雅、交通便利,为周边群众带来实在的便捷就诊;
2023年9月,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组建紧密医联体,开启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紧密合作,陆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江夏区中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齐全、技艺精湛、文化深厚、服务卓越,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区域中医龙头医院。眼下,全院员工正齐心协力冲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不断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更新的健康需求。”江夏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左洪斌表示,医院将以创建“三乙”为抓手,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为目的,以坚持中医特色为主体,向着优秀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稳步前行。
■ 牵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2023年9月14日,武汉市江夏区卫健局与武汉大学
中南医院签署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战略合作协议,现场揭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医院”。此后一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定期到江夏区中医医院开展坐诊、手术、查房,重点帮助江夏区中医医院提高开展高难度手术的能力,提高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江夏区中医医院也定期派出业务骨干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学习,构建大外科、脑病科、心系病科专科联盟。
“遇到疑难病例,诊疗底气更足。一些难度较高、比较复杂的手术,我们医院也能做了。”普外科主任曹开华说。
一名患者同时患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但胆总管未扩张,不适合胆道镜取石的手术方式。在以往,患者需要先做胆囊切除术,再去市内三甲医院做二次手术取胆道结石,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现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江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江夏区中医医院院长谢友利,两位专家分别率手术团队,为患者同台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十二指肠镜胆道结石取出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一次性完成治疗。
“牵手”一年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外科手术团队的帮扶下,江夏区中医医院先后开展多项外科手术新技术,可施行乳腺癌根治术、甲状腺癌根治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ERCP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泌尿系结石经尿道输尿管软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以及“双镜联合”“三镜联合”“多镜联合”等各类四级大型手术。同时,在彩超引导下开展甲状腺、乳腺、肝脏、胆囊、胆管、肾脏、前列腺等脏器各种疾病的穿刺手术,真正做到江夏群众“大病不出区”,减少了患者就医负担。同时,引入国内先进的4K超高清荧光腹腔镜,护航手术更精准、更安全。
对于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能就近得到及时处置,可大大提高救治效果,保障生命安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专家入驻后,江夏区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明显提升,多次及时救治心梗、脑梗患者,为江夏群众守好这道“生命关”。
“今后,医院将继续深度对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团队资源,科学调整发展思路,大力提升服务档次,力争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方面取得新突破。”谢友利说。
■ 出“新”提“质”动力足
探索区级中医医院创新实践
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江夏区中医医院积极拥抱智慧医疗,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病理技术正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今年以来,湖北省积极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明确42家医疗机构开展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扩面试点,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补齐病理服务短板。
江夏区中医医院正是试点单位之一。该院每年病理标本约有3000例,通过建设数字化病理科、智慧化病理服务体系,可实现基层采样、中心诊断、结果共享,为取材送检诊断提速。
前不久,患者黄爷爷(化姓)在医院做完肠镜检查,结果经医院病理科扫描上传,通过湖北省病理远程会诊系统,很快得到省、市大医院病理专家的网上会诊结论:慢性结肠炎,排除癌症风险。黄爷爷和子女心头大石落地,安心接受治疗。
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急难愁盼问题,江夏区中医医院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建立远程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先后共接入19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数据互通的区域远程服务网。在乡镇卫生院进行CT等放射影像检查,10分钟内就可得到江夏区中医医院的会诊诊断,无需患者来回奔波。2023年,该中心每天为卫生院集中诊断150人次,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保健工作的开展难题。
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是其重要课题。据了解,目前江夏区中医医院已有复伤糖浆、消炎宁糖浆、鱼腥草合剂、清解合剂、苦橘咳喘合剂等5个有批准文号的自制制剂,其中苦橘咳喘合剂因为止咳化痰效果好,受到患者和市民高度认可。医院推出的2023年度“十大行动”,就包括制剂倍增。目前,医院计划拟定13个协定方向临床推广,并争取向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升级为院内自制制剂,发挥中医药优势,为市民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 发挥区域中医龙头引领优势
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如何把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诊疗服务?”“怎样提升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8月7日下午,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在江夏区中医医院举行。来自湖北省内各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及江夏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者共计150余人齐聚一堂,互相交流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经验和最新成果,深入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共同谋划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学术交流环节上,大冶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陈娟、荆门市康复医院亚健康康复科主任李腊梅、钟祥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护士长王丽3位专家逐一进行了学术报告。她们分别围绕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疗效评价、传承推广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宏观形势,详细阐述了中医适宜技术传承的历史脉络。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介绍多种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展示中医适宜技术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推广策略,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与推广作出有益探索。
作为区域中医龙头,江夏区中医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培育中医药人才“火种”,鼓励群众爱中医、用中医。
居民张女士(化姓)突发脑出血,及时救治捡回一命,但留下偏瘫的后遗症。在江夏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柯红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传统中医和现代康复相结合,辅以心理疏导。在医护人员和康复技师的治疗和陪伴下,18天后,张女士可以在丈夫的搀扶下走路了。“帮助患者进行神经康复、骨康复,让他们重新学会走路、说话、拿筷子,这样的奇迹越多越好。”柯红说。
今年6月27日,医院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正式开诊,通过辨证施护,运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功能及中药茶饮等,帮助患者及居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恢复身体气血运行。在医院做体检的市民如果有失眠、肥胖等亚健康状态,就可以到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来接受综合调理,未病防病。该门诊护士长邓丹荔介绍,可为群众提供穴位敷贴、耳穴埋豆、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艾灸等40项中医适宜技术。进入夏季以来,小儿推拿、面部刮痧、耳部五联疗法特别走俏,很多市民结伴来调理。
今年以来,医院借助中医药示范区创建平台,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打好“党建+业务”组合拳,大力开展党建联建多种活动,举办以“党建引领·中医护航·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便民惠民义诊活动20余次,开展党员交流、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养生知识互动、中医适宜技术健康义诊8次,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医院还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心平台开展了“西学中”培训,2023年组织培训2批次,邀请全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各中心服务站人员、村医参与学习共计600余人次。全力培育中医药“火种”,齐心发展中医药事业。现今,该区各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可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让草药香融入群众生活,弘扬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人生。
(文/关晓锋 吴芬 范思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