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承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作为阅读、写作、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世界的基础,识字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关乎到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024年秋季小学一年级统一使用的语文新教材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变化很大。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汉字,建立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内涵与智慧呢?下面几种方法您不妨试一试。
■ 归类拓展,趣识汉字
初期阶段,课本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从书本中找规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定“原点”字:要想归类识字,首先得确定“原点”字。一种是教材中出现的带有新偏旁的字可以确定为“原点”字。如果一课中出现的偏旁较多,根据偏旁组字能力和组成字的使用频率确定。如,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随着“树、叶、会”三个字,要求学生认识“木、口、人”三个偏旁。这三个偏旁中木字旁、口字旁的组字能力和组成字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因此就选定“树”“叶”为“原点”字拓展带木字旁和口字旁的字。第二种,以教材中集中识字课中的某一类字为“原点”。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中的字都是象形字,就以象形字为“原点”,拓展象形字。第三,每课要求会认的字中,有多个在字形、字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特点的,就确定这些字为“原点”字。如,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中的“云、雨、风”都是表示天气的,那这些字就是“原点”字。
多样拓展:为增强拓展的趣味性,形式上要多样。一年级上册《秋天》中以“树”为“原点”字,可以利用字形演变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带木字旁的字一般跟树木有关,然后出示几种常见树木的图片,借助图片识字。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中,以“空”为“原点”字,加趣味故事,如“明明来到乡下奶奶家,早上起床后,穿上衣服,拉开窗帘,看到一条小蛇从墙角的一个小窟窿里钻出来……”,这样拓展部分带有“穴”的字,了解带“穴”的字一般跟“洞穴,居住的地方”有关。
除此之外,一字开花、字谜等也是常用的拓展形式。孩子随文识记了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又通过归类拓展增加了识字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培养了识字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识字习惯。
■ 链接文化,趣谈生字
汉字是文化符号,每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家长可以借助汉字这一载体,链接汉字背后的文化,不仅能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更能了解汉字蕴含的文化知识。
寻深度。不少孩子对于“鼓”这个字识记困难,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先认读,再出示“鼓”的字形演变过程,接着出示历史故事《一鼓作气》。故事短小、有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具化了解了汉字的本义,更了解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一举多得。
拓宽度。我们还可以将汉字与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容易被忽视的背后的文化进行链接。如,孩子认识“东”字后,带他了解为什么平时购物称“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学习“户”字后,带他了解平时常说的“门当户对”是什么意思,“门当”“户对”分别指什么。
■ 联系生活,趣用汉字
巧收集。识字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顺畅地阅读和写作,家长可以让孩子整理“识字粘贴本”,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认识的字、词,从废旧报刊、商品包装等上面剪切下来,粘贴到识字本上,更好地与生活进行联系。
妙展示。家长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孩子平时在家自主识字的图片、视频随时展示出来,帮孩子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重运用。一年级学完拼音后,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写日记,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日记,孩子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巩固识字,让汉字在孩子的记忆中扎根。
识字的核心在于轻松愉快,作为家长,您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搭建阶梯,助推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