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乡村要振兴,城乡必融合

    □ 潘博

    又是一年丰收节,丰收节里话丰收,乡村振兴正当时。

    乡村全面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真正的关键在于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是指城乡之间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缔结城乡互补、协同发展、互惠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均等化发展,这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推进路径。

    ■ 城乡融合有助于

    推动乡村产业系统发展

    城乡生产要素高效流通与有机融合,可推动城乡一、二、三产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资源的集中地,农村不仅有第一产业资源,更有承接、转化城市二产、三产生产要素的丰富条件。依托城乡融合,可以运用城市第二产业资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加工工厂等,以及运用第三产业资源在乡村打造康养、文旅等产业,更可以通过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农林复合经营、发展农村特色加工业和特色休闲农业等方式,推动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互惠共赢、共同繁荣的完整产业链。

    乡村产业发展往往要面向城市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乡村产业发展受阻的重要成因。通过城乡融合,可以精准、动态获取市场需求等关键信息,有利于乡镇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实现精准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和恶性竞争。城乡融合有助于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文明建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与人居环境等,这不仅有效开发了可用于产业振兴的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和生态资源禀赋,而且通过改善乡村、民风和家风,夯实了乡村的社会基础,为城市新的产业布局、资源融入和城乡合作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对接条件,从长远来看,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城乡融合推动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路径

    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从平台载体、资源支持、内生动力、基础保障四重维度构建实践路径。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村民自发与专业管理相统一、政府支援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外部支援与内生发展相统一、高速发展与权益保障相统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

    以城乡融合激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一是加强县域主导,搭建发展平台。二是强化专业运营,实现高效运作。乡村也应当依托县域乃至更高层级的区域平台,积极招募乃至孵化专业化乡村产业运营团队,特别是链接城乡产业资源、具备城乡融合视野、聚焦城乡融合业务的运营公司,应当在重点合作之列。

    以城乡融合整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支持。一是融汇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赋能。二是盘活金融资源,强化资金支持。

    以城乡融合激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力。应当充分推动城乡互惠、实现收益共享,确保城市和乡村在产业合作中均可获得持续收益,从而强化城乡融合的可持续性。二是落实户籍制度,激活主体意识。将国家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户籍划分、户口迁徙、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优化,让在农村生活的村民和进入城镇生活的“新市民”,让城乡居民在流动中享受统一、开放、平等、公正的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其安全感、认同感乃至自豪感,激活其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意愿。

    以城乡融合强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是加强对点帮扶,夯实基础设施。当前,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在整体上较为薄弱,特别是区位条件较弱、集体经济较差的空心村、涣散村等,难以通过自身和乡镇改善基础设施情况,这也成为这些乡村发展产业的“瓶颈”。应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强化工程,夯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件保障。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权益保障。严守“保障农村农民合法权益”这条红线,应从城市培养乡村法治专业人才、鼓励律所开展相关业务,为捍卫农村农民合法权益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