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它的门前,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一行字: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
我们讲的现代出版,标志是铅字排版和机器印刷。中国古代印刷是很发达的,印刷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古人采用的主要是雕版印刷。宋代毕昇在公元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用陶瓷塑造活字,这种印刷技术是达到了实用水平的,可惜因为制作难度较大,难以推广和普及。我们近现代史上采用的印刷术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
西方现代印刷术传入中国,是先有期刊和报纸,然后才有书。1853年,英国传教士把英华书院从马来西亚迁到香港,办了第一份中文期刊(月刊),名为《遐迩贯珍》。这大概是最早出现的现代中文期刊。中国人自己办报纸,是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19世纪后半叶,已经有人开始用铅字排版印中文书,但这些人主要是外国传教士或者外资机构。那时国人出版图书,仍然依靠雕版印刷,石印比较发达,因为石版代替铜版,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易于普及,因而在19世纪中叶以后非常流行,例如图文并茂的上海《点石斋画报》就是石印的。到了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此时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活字(铅字)排版,以机器印刷,以国际规范的开本(32开和大32开),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大批量地出版图书。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是夏瑞芳,很了不起,他1897年创办“商务”,最初只有几台手摇和脚踏的印刷机,要发展很艰难。夏瑞芳有魄力,他在1900年收购了一家日本印刷厂,不仅更新了设备,而且开始用纸型印书。
纸型代表着现代出版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一个时代。这是因为,出版社总会有些图书具有重版价值,第一版印完了,过一阶段还要再版。工厂采用铅字排版,为了准备重印,就要保存铅版,这样一本书占用的几十万个铅字都不能另行使用,既浪费原材料又占用储存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纸型印刷。纸型,就是用厚纸板沾湿以后覆盖在铅字版上压出的模型,用这种模型代替铅版进行印刷,它可以保存起来长期使用,既方便了图书重印,也解决了铅字被大量占用和存放的问题。
在我看来,纸型印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印刷。这种印刷方式在中国整整兴盛了一个世纪。从1901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采用开始,一直到公元2000年前后,中国出版业整体上进入电脑印刷时代。所以“商务”的做法,在当时是创举。
夏瑞芳的魄力,还表现在两件事上:一是他1901年成立了编译所,邀请张元济先生担任所长,这个编译所长期以来为“商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出版资源。
二是他在1903年将“商务”和日本金港堂出版社合资。合资期间,“商务”发展很快,金港堂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带来一些出版理念和做法。比如如何编教科书,就从金港堂学到很多。
夏瑞芳也有民族气节。当他了解到日本对中国有侵略野心以后,在1914年初及时地退回了日本的股权,使“商务”变回纯粹的中国民营出版企业。
可惜夏瑞芳去世得太早,他1914年在上海街头被军阀派人暗杀。不过他开创的“商务”出版事业,在他去世的时候已经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