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文明。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有3500年建城史的武汉,处处流动着楚风汉韵。黄鹤楼、古琴台、昙华林等名胜古迹遍布三镇,伯牙鼓琴、木兰从军等故事世代流传,汉剧、汉绣等文化遗产古韵流芳。
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保护长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新时代每一位长江儿女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我们一同聆听武汉与长江共同唱响的新时代乐章,感受那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与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交织而成的独特韵味。
■ 人物讲述
“楚剧王子”余维刚:让楚剧在时代浪潮中绽放
11月2日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在武汉楚剧院的排练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汉楚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维刚已经抵达,开始排练新戏《汉口茶港》。排练如火如荼,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余维刚又和团队开创作会,“复盘”当天的排练情况,“艺术创作就是这样,晚上回家我还要接着背台词、练唱腔。”
余维刚今年36岁,他13岁学艺,不仅工小生,也工老生,能唱文戏,也擅长武戏,是武汉楚剧院难得的文武全才,被誉为“楚剧王子”。武汉楚剧院一开始就让他跟着国家一级演员、楚剧领军人物、文华奖和梅花奖获得者夏青玲搭戏,以“戏”为实战教材,手把手传帮带,促使他迅速成长起来。2006年,武汉楚剧院创排《三月茶香》,余维刚扮演一个小伙计。经过多部作品的锤炼,在大戏《万里茶道》中,余维刚成了男主角。2021年,余维刚凭借在现代楚剧《万里茶道》中的叶天韬一角,一举摘得中国戏剧表演领域最高奖项梅花奖,不仅为武汉摘得第12朵“梅花”,更以33岁的年龄成为当届最年轻的获奖者。
今年12月初,武汉楚剧院创排大戏《汉口茶港》,余维刚还是男主角,00后的青年演员们也要登台表演了。“这部戏里最年轻的演员18岁,刚毕业2年。他们每天都要早到1个小时,勤练基本功。当然,我自己也为大家会做好表率,所有的排练都是一丝不苟。”余维刚说,看到年轻演员,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而每一次排练、登台都是传承的契机,都值得全力以赴。
“拿到梅花奖后,出外交流的机会非常多,我也学习到不少更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理念。”余维刚一直在积极探索戏曲创新。五一期间,余维刚主导创作的沉浸式小剧场楚剧《又从西厢过》在武商梦时代连演10场,场场爆满。该剧从传统经典《西厢记》衍生而来,由楚剧院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纲出演。不少从未看过楚剧的年轻人,在售票厅前排起长队。观演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这也让余维刚由衷地感叹:“守正的同时还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戏曲和当代年轻观众双向奔赴,要的不是迎合,而是吸引。”余维刚认为,“作为戏曲人,要站在当下年轻观众的位置上去思考,他们的观剧习惯和审美需求是什么。我们在保留楚剧的特色、声腔的同时,如何来结合时代的发展,让戏跟着时代走,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走进剧场,成为真正的戏迷。”
今年十一期间,《又从西厢过》在晴川阁进行夜游路演,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余维刚在现场和观众一起入戏、看戏,他感觉到,“加入了沉浸式体验,观众也成为剧中人,能够更好地认识楚剧、了解楚剧”。在余维刚的计划中,未来将打造更多沉浸式的楚剧小剧场作品,一些传统戏曲IP也能通过沉浸式演出让更多观众看到,被更好地挖掘和保护。
■ 数读
2024年,15个新型文化空间和1000处少儿数字阅读空间建设有序推进,武汉图书馆新馆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抓紧建设,“12分钟文化圈”不断织密。
2024年,2条文物主题游径成功入选首批湖北省文物主题游径。我市两人入围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前100名。
2024年,演出市场精彩活跃,上半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10682场。
本版文字:记者黄丽娟
本版统筹:记者徐 璐
责编:殷雪君 美编:陈昌
版式:段莉莉 责校: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