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明蕾
指挥家提奥多·库伦齐斯最近有点“热”,相关网站和媒体都有他不少报道。
在古典音乐界,库伦齐斯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喜欢他的人称其为“古典音乐的未来”,厌恶他的人又以不堪言辞极力谤之,这或许都与他在古典音乐理念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有关。就是这样一个人,将于本月下旬率领由其创建的“音乐永恒乐团”担纲琴台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没准也会在武汉这座“爱乐之城”制造些话题。
库伦齐斯的特立独行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他们擅长的歌剧演奏中,将木管组换成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再比如要求整个乐队(大提琴除外)一律站立演奏;还有,就是不满足所谓“均衡而完美”的演绎版本,而去发掘“隐藏的”细节,或重新调整原结构中不同内容的分量配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库伦齐斯的如是所为,显然不是单单为了标新立异而吸引眼球的花架子,相反,凡此种种,他无不经过长期细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忠实自己的初心,观照听众的感受,最后方作出决定。以“站立演奏”为例,按他的解释,音乐具备物理属性,音乐厅里声音的位置越高,可以传得越远,为让声音更大化,使观众更容易听到,“站立演奏”便应运而生。
库伦齐斯的特立独行当然也不是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是在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逐渐“修炼”而成。生在雅典的一个音乐世家,库伦齐斯早早接触音乐继而接受音乐教育乃顺理成章。最初他想成为一名作曲家,但在不断创作中他逐渐想到一个问题:乐谱中的一些东西不能通过感官或文字去表达,但又必须被分享、解释、向受众展示,那么指挥或许是一个必经的桥梁。
1994年,22岁的库伦齐斯只身飞往数千公里外的圣彼得堡,拜在俄罗斯指挥学派创始人伊利亚·穆辛门下。穆辛教出了特米尔卡诺夫、杨颂斯和捷杰耶夫等一众大师,自然也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好指挥,更使他清楚了如何由自己的音乐理念创造出新的东西。
年轻的库伦齐斯已然与那些杰出的指挥家师出同门,前辈们的辉煌前路似乎也在向他招手。2004年,库伦齐斯入了“正轨”,被任命为新西伯利亚歌剧芭蕾舞剧院的首席指挥。本来按部就班亦可功成名就,然而他却从这日复一日的庸常中体察到一种相互传染的倦怠。他需要的是在音乐中发生“灵魂碰撞”,这里却没有。他决定离开,去寻找这种“碰撞”。
音乐永恒乐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库伦齐斯将他与乐团成员的相遇称为“命中注定”,他们都拥有好奇心与冒险精神,都渴望讲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我们必须在舞台上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创造一些崭新的东西,所以我们注定要相遇”。
理念清晰无比,行动随之而来。库伦齐斯认为,指挥从来都不是一份“常规”工作,“我们在用全部的精力,甚至身上的每一根汗毛在做音乐”。他曾在排练《费加罗的婚礼》时,反复琢磨8小节的音乐长达4个小时,直到听见自己想要的声音。这种几达病态的精益求精和完美主义,见证了他无与伦比的追寻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库伦齐斯率他的音乐永恒乐团来到琴台,将少有地接连献演两场音乐会,曲目更涉及瓦格纳、马勒、勃拉姆斯和肖斯塔科维奇这4位在西方音乐史上堪为里程碑的大师。以库伦齐斯的心性,他为献上自己那份独特的演绎定然已殚精竭虑。我们当然热切期待库伦齐斯的到来,以见识这位“鬼才”向乐迷展示的新意充盈的“灵魂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