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设置没有统一标准 骑行市民频频受伤

间距0.8米的阻车桩阻挡了谁?

    11月13日傍晚,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记者测量阻车桩间距仅约0.8米。

    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摄

    11月15日,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的阻车桩间距被拓宽后,市民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顺畅了。

    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摄

    □ 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杨荣峰

    为防止机动车闯入非机动车道而加装阻车桩,日渐成为相关部门规范通行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的惯常操作。

    保障安全之举却带来了安全之虞。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一处2.7米宽的非机动车道道口设置了4根石质阻车桩,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仅约0.8米。非机动车剐蹭阻车桩的场景几乎每天发生,多名市民在这里摔伤,甚至摔成骨折住进医院。

    连日来,长江日报《拍“板”》栏目记者调查发现,多个部门没有统一的阻车桩间距设置标准,导致阻车桩间距各异,埋下了安全隐患。

    在长江日报记者推动下,东西湖区交管、城管、城投等多个部门已按照“不宜小于1.5米”的标准,对阻车桩间距作了优化调整。截至目前,该区已对18处阻车桩进行整改。

    ■ 阻车桩间距仅0.8米

    有人撞上后脚踝骨折

    11月13日傍晚,在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4根石质阻车桩竖在非机动车道道口,不少市民骑车至此选择了减速。记者看到,阻车桩上有不少剐蹭痕迹。

    记者用卷尺测量此处非机动车道宽仅2.7米,桩与桩之间的宽度仅约0.8米。

    55岁的市民胡爱学住在附近的恒大帝景小区。他说,去年7月15日清早,他骑车去买菜,途经该道口时撞上阻车桩。他当即摔倒,躺在地上15分钟后才缓缓坐起来。经医生诊断,他的小腿脚踝3处骨折,打了16颗钢钉,花了1万多元医药费。为此,他有半年时间无法上班。

    如今,胡爱学的脚伤已愈,但心理阴影仍在。每次途经该路段,他都会特意绕开上述阻车桩。

    市民吴翠红给这些阻车桩起名“梅花桩”。骑车经过时,她的精神都会高度紧张。她说:“我经常看到有人在这里摔倒。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腿撞上石桩,疼了两个星期。桩设置得太密了,如果不整改,迟早会出大事。”

    67岁的市民赵先生说,阻车桩间距0.8米,骑行者仅能勉强通过,且必须对准角度,不能有误差。“问题是,谁能保证骑车这么精确,没有一丝疏忽呢?”

    ■ 记者实地测量阻车桩间距

    0.52米至1.75米不等

    记者获悉,“拥挤”的阻车桩在东西湖区多个路段都存在,还曾多次引发安全事故。

    11月6日晚,在东西湖区武汉二十四城小区门口,一名外卖小哥骑行时,腿部不慎撞上阻车桩,导致小腿骨折。“好在公司为我买了保险。”他说,这根阻车桩次日被拔除。

    11月21日,市民潘先生特意将记者带到金山大道九通路路口。他回忆说,今年8月的一天夜晚,他骑电动自行车路过此处的阻车桩。为避让前方一名骑车女子,他的小腿迎面撞上阻车桩,撞出一个血窟窿。

    连日来,记者在金山大道沿线测量,发现路面阻车桩间距各不相同。在九通路与凌云路交会处,阻车桩间距仅0.52米;在东西湖区万达广场附近,阻车桩间距为1米;在金山大道与五环大道交叉口,阻车桩间距为1.75米。

    有的阻车桩被设置在路中央,将非机动车道道口“一分为二”;有的道口采用“双桩”设置,原本不宽的路面被强行收窄为一股车道;有的道口则采用“多根均分”方式,在非机动车道上密集设置了多根阻车桩。

    “阻车桩的安装方式各不相同,白天视线好还行,到了晚上很容易引发事故。”一名外卖小哥说。

    ■ 缺乏统一标准

    各施工单位“自行掌握”

    阻车桩究竟应该怎么设置?记者走访了多个部门。

    11月14日,东西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市政公用服务中心余主任透露,该区参与建设设置阻车桩的,既有区交通运输局、区城乡建设局,又有区交通大队等部门。还有一些阻车桩是临街单位和小区物业公司私自设置的。

    “这些单位是业主单位,各自委托不同的施工单位负责安装阻车桩。城管部门不参与规划和设计。”余主任说,以群众反映的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为例,其业主单位为区交通运输局,建设单位为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和区城投公司。

    东西湖区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科长张杨透露,该局依据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和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共同参与制定的《市政公用工程细部构造做法》进行阻车桩的规划和设计。该文件提出,阻车桩“中心间距宜为1.3米至1.8米”。“阻车桩本身直径就有20至30厘米,相关单位在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桩与桩之间的有效距离。”

    然而,曾参与东西湖区三店西路阻车桩施工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一位王姓负责人透露,他掌握的阻车桩间距标准是“外缘与立缘石净间距不小于1米”。

    接受采访时,各部门、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都认为,阻车桩间距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全靠施工单位和一线人员自行掌握。

    ■ 交管部门表示

    间距不宜小于1.5米

    东西湖区交通大队秩序管理中队负责人介绍,关于阻车桩间距,法规确实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们一般指导施工单位将阻车桩间距设置为1.5米至2米。”这位负责人说,考虑到私家车车身宽度一般在2米左右,按照1.5米至2米设置阻车桩间距,既能将机动车挡在非机动车道外,又能兼顾骑行者的安全。

    这位负责人表示,阻车桩能有效防止机动车违停或与非机动车抢道,但对骑行者来说毕竟是一个“异物”。因此,为缓解这个矛盾,交管部门在组织安装阻车桩时会尽可能从人性化角度考虑,采用柔性塑料警示柱,以防止伤人。

    东西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阻车桩的规范安装,不但关乎市容市貌,还与市民日常安全出行息息相关。“要彻底解决阻车桩安装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商定可供操作的统一细化规则。”

    ■ 相关部门立行立改

    18处阻车桩得以优化调整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将连日来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转交给东西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和区交通运输局后,很快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

    11月14日,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联系几家道路建设和施工单位到现场踏勘,对阻车桩设置不规范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并举一反三,逐一消除安全隐患。

    11月15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金山大道与雷达山路交叉口阻车桩过密问题,区城投公司组织施工人员拆除了2根阻车桩,将阻车桩间距由0.8米拓宽至1.65米。

    一市民路过此处,看到阻车桩间距被拓宽,称赞道:“改得好!真的改得好!”

    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金山大道沿线已有18处阻车桩得以优化调整。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排查相关问题,全力消除安全隐患,方便群众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