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武旅信
12月5日是第39个世界志愿者日。长江日报记者集中采访了一批为城市发展默默奉献的文旅志愿者。图书馆志愿者孜孜不倦,把好故事讲上雪域高原;美术馆志愿者打破壁垒,让好声音回响在聋哑儿童失声的世界;导游把防坑维权知识送到老年人身边;“鼓民”一头钻进湖北大鼓音韵,让汉派非遗发扬光大……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经常性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近万人,加之高校、社区、单位等不定期进行文旅志愿服务的队伍,组成武汉文旅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网络。他们活跃在景区、酒店、文博场馆以及热门城市打卡地等点位,年服务市民游客总量近千万人次,点亮了更美的武汉。
■ 武汉好故事讲上雪域高原
在海拔3533.2米的西藏山南乃东有个武汉援藏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6月或9月,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光同行”援藏志愿项目团队都要“送”故事上雪原。
“当地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团队志愿者陈聪说。给陈聪印象最深的是去年9月前往乃东玉麦乡的一所小学,她分享了《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故事讲完,一个10岁藏族男孩紧紧盯着这本书,一刻舍不得离开。陈聪将书送给小男孩,令人意外的是,小男孩没有自己收起,反而飞跑着把书给了学校老师。“看得出来,他特别想让老师把故事讲给更多小伙伴听。”这一幕让陈聪深受感动。她和团队伙伴对“讲故事”的要求近乎苛刻:要分享的书,起码读10遍以上。还要设计版画、配合音乐等,让一个个小故事带领孩子们畅游知识海洋。
对一个普通孩子来讲,发出一声“啊”像呼吸般简单。但对聋哑人来讲,一声正常、有中气的“啊”却难度爆表。武汉美术馆“艺术的分贝”志愿服务项目就为了这一声“啊”煞费苦心。该馆负责人介绍,该馆与武汉市第一、第二聋哑学校长期合作,为特殊孩子们送关爱。去年9月8日,美术馆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演出,先是一组艺术家敲起气势磅礴的中国鼓,让孩子们融入旋律。而后另一组艺术家一边敲鼓,一边引导孩子们发声。刚开始,一声声“啊”杂乱、尖锐,甚至略显怪异。但随着艺术家鼓点的敲击,孩子们的“啊”声中气息渐渐稳定、划一,当最后60多个孩子一声整齐、自信的“啊”喊出,现场热烈的掌声响起。
■ 志愿服务还能“向云端”
“保卫大武汉”“誓死不做亡国奴!”大屏上,是20世纪30年代全民抗战的铁血海报;舞台上,身着20世纪30年代青衣黑裙,或是报童打扮的同学们,手持小旗发出怒吼,一瞬间仿佛把人带回近百年前的烽烟岁月。这就是江汉关博物馆的“探寻江城印记 弘扬城市印记”志愿服务项目。江汉关博物馆志愿服务队自发深入城市的历史街区、古迹遗址,更好传播城市故事和文化。
通过动情演绎打动人心的还有“首义之光”志愿服务队。他们以情景剧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导览讲解、特色社教活动等志愿服务,足迹遍布辛亥革命旧址遗迹、纪念设施。“首义寻踪”系列研学课堂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百强名单。
文博场馆志愿服务还能“向云端”。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打造“八七红”云端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队伍“飞”进东航客舱。此外活动广泛开展网络推广,实现覆盖线下10万余人,线上近700万人。
■ 小手牵大手,文旅志愿服务“手手”相牵
不仅熟悉应县木塔、黄鹤楼的构造,还自发研究了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风格。不单中文讲解很专业,英文讲解起来也很溜。位于光谷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内,10岁的志愿者伍安之志如鱼得水。这里的200多名小志愿者用稚嫩的童声从几千年前的飞檐廊阁,讲到未来建筑的天马行空。
武汉樱花季,樱花巴士上的“红马甲”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线。来自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文旅学院的志愿者发挥所长,为游客义务讲解。在中华路街道,每当空巢老人过生日,总会有惊喜:身着盛装的“邻里守望”合唱团志愿者上门,“把着脉”唱出老人最爱的那首歌。
■ 让湖北大鼓破圈,“鼓民”成了新时尚
脚踏一方土,同在蓝天下,五湖四海黄陂人都说的黄陂话……前半段时兴的RAP说唱,后半段融入地道的湖北大鼓。“湖北大鼓大讲堂”志愿服务队的黄陂说唱《黄陂人说话》在网上火了,众多粉丝变成了湖北大鼓“鼓民”。
“湖北大鼓大讲堂”志愿服务队组建于2013年6月,自开班以来,有近百人报名学习。通过“湖北大鼓大家唱”宣传教授湖北大鼓、湖北小曲、黄陂快板等湖北地方曲艺项目。
“一个镯子三万八,戴着心里乐开花,只要好看不还价,掉的大!”为了让老年人听进心,湖北金桥文旅志愿服务队“您出游 我护航”花尽心思自编三句半,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宣传旅游知识,增强群众的旅游法治意识,提高文明旅游素养,识别旅游消费陷阱,防范旅游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