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这所学校把生态课堂搬进净水厂

小学生探秘黄孝河、机场河“变形记”

    师生参观净水厂。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污水是如何处理的?怎么检测水体的酸碱性?我们身边的河流是如何处理的?

    12月18日,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师生们走进中建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作为2023年武汉市十佳民间河湖长,近年来,钢城二小持续带领学生们开展巡江护河、水质检测等工作。带着疑问,孩子们在污水处理现场探寻治理的奥秘,了解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效。

    ■ 污水处理原来需要这么多步骤

    进入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巨型的管道、高大的厂房,这些便是污水处理装置。在工艺工程师李帅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解污水处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学习。

    “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三个阶段。物理处理是污水处理的初步阶段,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漂浮物。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深度处理是在生物处理基础上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微量有害物质和溶解性物质的过程。”在现场,李帅为同学们一一详细介绍。

    首先,污水通过格栅,可以拦截并去除其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如树枝、塑料袋等,防止后续处理设备的堵塞。接下来,污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污水的水量和水质,使其均匀稳定,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最后,污水在初沉池中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自然下沉到底部形成污泥,清水则从上部流出,这一过程能有效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胶体物质。

    据介绍,厂区内的铁路桥地下净水厂是华中区域首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吨/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MBR膜过滤处理工艺,过滤孔径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同时,尾水可作为景观用水,源源不断为黄孝河注入活力。

    污水处理厂内毫无异味,学生们边听边记录。504班的崔潇北说:“原来污水处理有这么多复杂的工艺。产生污水很简单,但治理起来却很难。我们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治理环境的同时,也要从源头治理,一定要爱护环境,减少污染。”

    ■ 黄孝河、机场河“龙须沟”变景观河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黄机二期项目智慧水务调度中心里,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检测范围内的各项水环境指标。工作人员张炳林给学生们讲述了黄孝河、机场河的治理过程。

    黄孝河、机场河呈倒“人”字形,依次流经江岸、江汉、硚口、东西湖4个行政区,经府河汇入长江。两条河流曾是武汉汉口主城区的重要河道,但随着城市发展,河道逐渐变成“龙须沟”,后来又成为半明半暗的“排水渠”,自净能力丧失,黑臭问题凸显。

    如何实现蝶变,武汉市按照湖北省流域治理工作部署,开展污涝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

    污涝同治即将排渍能力不足和污染控制能力不足统筹起来,重建后湖二期泵站、新建铁路桥地下净水厂、调蓄池群等,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天、排涝能力88立方米/秒、溢流污染处理能力86万吨/天、调蓄能力45万方,通过“截流+调蓄”将排涝能力不足和污染控制能力不足统筹起来。

    河岸同治,重点解决“病在水里、根在岸上”问题,开展流域系统性治理,通过管网排查、清淤修复,有效解决外水入渗问题,实现管网提质增效。辅以清淤、补水、建绿、放流,恢复河道生态廊道功能。完成64公里主干管清淤修复,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明渠拓宽、景观绿化和水生态工程,每天新增生态补水30万吨,为河道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水城同治,即通过复合利用的方式,补齐周边居民配套设施短板,促进人居环境提升。项目通过“地下厂站+地上公园”的建设形式,实现空间复合利用,有效解决用地和居民融合问题,让污水处理设施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变“邻避”为“邻利”。因地制宜沿两河沿线打造节点性景观,新建11.2公里休闲绿道,重塑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新空间。

    听完讲解,学生们恍然大悟。504班张桓宇说:“武汉人爱水,但曾经我们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如今的黄孝河、机场河重新绿起来了,市民们可以在河道边的公园玩耍。治理环境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 现场小实验见证污水变身

    为了让孩子们对污水处理有更直观的认识,讲解员李明蔚给大家现场做起实验。讲台上摆放着浑浊的进厂水和清澈的出厂水。工作人员取少量出厂水放入烧杯中进行酸碱度检测。

    现场的小朋友们积极举手,上台参与小实验。用玻璃棒蘸取烧杯中的水样,滴在试纸上,再进行颜色对比。

    钢城二小的梁超平老师也上起生态实验课。梁老师将同学们分成四组,从余氯、硬度几个方面检测水质情况。他引导学生对比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检测数据,思考水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哪些具体环节引起的。

    梁超平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究,你们对污水处理有了哪些更深入的认识?”

    503班钱思语说:“平时我们也经常采集水样做水质监测,不同地域的水样是不一样的,这和水资源附近环境和人的环保意识都有关系。通过今天的生态课堂,我了解到污水处理十分必要,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十分宝贵,一定要珍惜保护它。”

    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校长姚春燕介绍,学校以“生态育人”作为课程原点,在课程中充分挖掘生态德育内涵,积极探索“做小能人”的育人模式,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这次走出校园的思政课,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污水处理的宝贵知识,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叶娟 曾春 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