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服务创新

    “一次告知”“限时办结”,武汉市第一医院医保服务站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保咨询与业务办理服务,让患者少跑腿。

    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城院区的疗愈型儿童游乐场所。

    武汉市第一医院引入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

    ■ 最快6分钟打通堵塞脑血管

    中风急救绿色通道持续锻造“江城最优”

    中风救治是一场与生命的竞速,早1分钟救治,就能减少190万个脑细胞的死亡。

    家住硚口的李先生(化姓)突发右侧手脚不受控制,疑为中风。“120”与武汉市第一医院迅速联动,将患者的发病、查体情况和检查结果上传到云端,接诊的中风急救医生王月古立即启动“中风急救绿色通道”,为李先生预先建档挂号。

    抵达医院后,王月古快速诊查,考虑为急性脑梗死,更倾向于小血管堵塞的可能。在黄金窗口期内,首选静脉溶栓治疗。快速沟通后,他立即为李先生进行静脉溶栓。从入院到开始溶栓(DNT)仅耗时6分钟,远优于指南要求的60分钟标准。经及时救治,李先生康复良好,顺利出院。

    6分钟的DNT时间得益于医院建立的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畅通、高效的“中风急救绿色通道”。这条通道逐步将中风救治流程由传统的“串联”转为“并联”,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在全市首设中风急救专职医护,同时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寻找“快进节点”……流程优化换来的是救治时间的缩短。

    “中风急救绿色通道”成功救治万余名急性中风患者;健康管理师团队建立了1.5万份“中风档案”,提供更精细的全病程管理,力求将复发风险降到最低;牵头与54家医疗机构携手共建区域专科联盟,更新发布三版“武汉中风急救导航地图”,构建起全市高效、规范的中风救治网络。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避免了“一人中风,全家受累”的窘境,许多中风患者重获新生、重返社会。

    ■ 从“情暖银龄”到“保崽先锋”

    21条暖心举措创建“全龄友好型医院”

    12月14日,一个普通的周末,冬日的暖阳里,医院综合医疗科(老年病科)病房内传来一阵欢声笑语。原来是科室医护正在为患者秦奶奶庆祝100岁生日。

    这样的温暖画面,不仅在综合医疗科,也曾在急诊医学科、肿瘤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上演。以优化门诊布局、简化就医流程、强化服务细节等为突破口,医院出台14条举措,在全市率先启动适老化改造,2022年成为全省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今年11月,副院长范学朋在做客媒体直播间时表示,医院围绕老年群体对服务举措进行了再升级,包括在门诊各楼层设置助老服务点和老年人专座;病员服务中心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对一“订单式”导诊陪诊服务;通过信息系统自动优先为70岁以上老人安排检验检查项目,在皮肤科等就医人流量大的科室可提前看诊;开发互联网医院“长辈模式”,设置语音播报、字体放大等功能,帮助老年患者跨越“数字鸿沟”等。

    今年12月,该院又成功获评“市级儿童友好医院”。儿科负责人王娜表示,除了空间环境上的配套,在医疗过程中注重倾听儿童和家长的声音也尤为重要。医院推出了7条儿童友好医院创建举措,包括成立儿童保健中心,开办“学习困难门诊”“儿童肥胖夏令营”“儿童抽动训练营”等;在门诊和病区设置儿童“树洞信箱”;按年龄、身高分区设置儿童图书角;为缓解就医恐惧,在盘龙城院区开辟疗愈型儿童游乐场所……处处彰显着温暖的儿童视角。

    “一老一小”牵动着每个家庭,关乎着民生健康福祉。“江城最温暖医院”创建办主任王莉表示,医院各党总支(支部)在创建过程中积极打造“情暖银龄”“保崽先锋”“叙事药学”等党建子品牌,正在朝着建设“全龄友好型医院”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