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武汉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24年政府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2025年政府投资计划草案的报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及政府投资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1月9日,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以“闯关”精神推动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有待加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生领域还有短板弱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需关注。对此,要坚定信心决心,加强统筹谋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计划草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有机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建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武汉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24年政府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2025年政府投资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及政府投资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5年计划执行工作的意见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激发消费潜能、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抢抓国家“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统筹促消费惠民生,稳定拓展大宗消费,培育提升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扩大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接续做好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工作。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打造“投资武汉”品牌,进一步深化链主招商、场景招商、校友招商等。认真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入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发挥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功能,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数化武汉”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各类市场准入壁垒,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和实施效果评价,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市属国企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相互协同、共同发展。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供需对接服务,帮助企业减负降本,推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增强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坚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进一步稳定外资外贸。持续发挥枢纽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发展枢纽经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完善城市核心功能,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武汉新城、长江新区、军山新城。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分类推进城中村、旧城和危旧房改造。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密切区域协同合作,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与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深度对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全方位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五)提升民生保障、基层治理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强特殊群体帮扶救助,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办好年度民生实事,持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