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秦璟 袁满 陈智 徐丹 通讯员兰峰 蒋慧
今年是武汉推动转型发展成势见效的关键一年。各区发展好,武汉才能发展好。武汉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各区因地制宜,发力转型。
做强城市极核功能,全市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如何进一步找准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思路举措和工作重点?区域间如何更好协同?两会会场内,代表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热议。
■ 中心城区转型做优
把资源优势变成转型“养料”
低空经济,是汉阳区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汉阳背靠中国“车谷”,三电技术产业链支撑研发;地处中心城区两江交汇之处,在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等方面可开发场景丰富。
“汉阳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口,特别是自2019年武烟搬迁后,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市人大代表、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说。
近年来,汉阳区立足中心城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大力整合项目、资金推动转型发展。先后成立了汉投发和汉创院,通过股权投资、“揭榜挂帅”等方式,成功与行业龙头峰飞航空签约,招引绿色智能动力电磁、集流体装备等一批低空经济领域项目。龙阳湖半岛筹备打造飞行营地,高铁功能区谋划布局航空接驳功能。设立2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中心城区是人才、资金、场景、政务服务等创新要素的汇集地,深挖在地资源优势,转化成转型发展的“养料”,是中心城区的共识。洪山区抓住“大学之城”的智力优势,正处在从土地资源驱动到创新动能驱动的蝶变的重大关口。
“洪山面积大、高校多、区位好,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明显,能够也应当在全市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中肩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市人大代表、洪山区委书记严中兴说。
承接高校优质资源的外溢,洪山区以高校为圆心打造“孵化器—楼宇—园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四级承载空间。环理工大、环华农、环华科大地大等创新发展带在洪山区“多点开花”。入驻洪山科创大厦的武汉理工大学校友张本仙说,从实验室到位于校园内的洪山科创大厦,“步行十分钟就能把学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
当前,洪山区还在鼓励辖区各类型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上楼”。企业“发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建设完善一批概念验证、检测检验、中试验证等转化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就近落地转化,集群成势培育新兴产业。
视线回到长江左岸,位于江岸区的汉口红房子里,百余家文创企业集聚,形成多形态文化产业及数字创意产业、人才聚集新高地,创意“硅巷”正成为江岸的活力新引擎。
“江岸辖区内缺乏普通高校和重大科研机构,但有‘三峡系’‘长江系’等独特的产业资源优势,汉口历史风貌区、汉口滨江商务区等特色的空间优势。”市人大代表、江岸区委书记姚彬说。
主动导入科创要素,支持科创回归都市。江岸区将智慧水工、绿色航运、清洁能源确定为江岸创新发展主攻方向,与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分别合作共建智慧水利与航运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促成首批8个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江岸区还发布科技创新“岸九条”政策,成立总规模 50亿元的科创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创平台建设等。
■ 功能区引擎做强
争做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放大武汉城市版图,东有光谷,南有车谷,西有网谷,北有长江新区——四大功能区正成为武汉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市人大代表,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表示,经开区将锚定“两区、一基地、一中心”的发展定位,瞄准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唐超说,全区将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为抓手,打造整车、新能源、软件、芯片、材料等全链协同的“车能软芯材”汽车生态。抢抓国家促消费机遇,以更大力度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把零部件摆在和整车同等重要的位置,建设服务链、消费链、创新链、人才链、出海链、招商链“六链”协同的汽车供应链平台,服务企业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出口等方面需求。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布局跨平台操作系统、无人驾驶大模型、汽车嵌入式系统,力争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速达到25%以上。
位于“中国网谷”的国家网安基地曾是一片河野荒地,如今成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产业高地。这块土地的沧桑巨变,再次见证临空港经开区转型的决心。
“我们将聚焦‘三个优势转化’加快转型,争做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市人大代表,东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明说。
周明谈道,将激活网安基地“三大动能”:突出“权威带资源”,依托十大平台吸引更多团队入驻,增强网络安全攻防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聚焦“AI带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人形机器人相关软硬件产业;注重“总部带生态”,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层。做强陆港枢纽“三大功能”:聚焦“班列+”,拓展“新三样”运输产品;聚焦“保税+”,培育保税电商、保税加工等业态;聚焦“外贸+”,搭建贸易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产业体系“三大升级”:支持芯、屏、端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传统食品、机电企业数转智改,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新材料、氢能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企业领跑新赛道。
截至目前,浪潮、武汉数据集团等百余家网安企业落户网安基地,“软件+服务+硬件”全生态产业布局在国家网安基地初见成效。武大网安学院、华科大网安学院培养学历人才近3000人次;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输送人才超3万人次。
■ 新城区融合发展
早转早主动、迟转必被动、不转没出路
“过去的江夏汽车产业‘一业独大’,产值下滑后迎来发展瓶颈。早转早主动、迟转必被动、不转没出路。”市人大代表、江夏区委书记张斐说,将加快迭代壮大“331X”现代产业集群,让主导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落地生根。依托“车光康”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等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江夏区建成了包括先创平台在内的6家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打造“创新转化首选地”。持续加大在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上的投入,形成资源汇聚的良性循环,坚持以“耐心资本”陪伴硬科技成长。
“发展能级不够是蔡甸转型闯关之路上的最大痛点,作为超大城市新城区,我们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是根本,产业转型是关键,全域协同是方向。”市人大代表、蔡甸区委书记余从斌说,蔡甸将按照城市产业“双集中”理念,深入推进两大国际化平台载体建设,实施中法生态城三年提升行动,推进中德产业园扩面提质。同时,高起点打造蔡甸现代城、文岭生活城、常福产业城,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智能家居、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打造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培育“蔡甸藕汤”“武汉活鱼”等特色产业,持续塑造特色精品文旅,走好新时代转型发展之路。
“黄陂要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新型城区转型。”市人大代表、黄陂区委书记何建文表示,黄陂将突出科创引领,做强“木兰造”,集群发展信创产业、新能源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珠宝时尚产业与低空制造产业,打造武汉先进制造新基地;发挥汉口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效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内贸与外贸”相结合、“消费与体验”相结合,激活“木兰购”,打造武汉消费新中心;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擦亮“木兰游”,打造木兰新乡村;加快后湖流域城市片区整体开发,建好“木兰空港”,打造大汉口新亮点区块。勇闯转型升级之关,奋力建设木兰现代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