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一分钟铜片变成铃铛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门劳动课的技术含量也可以这么高。
我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大一。作为一名学社会学专业的文科生,我一直很想体验一下工科生的课程。听说我们学校劳动课的许多课程都很有意思、非常抢手,比如“创意金属工具的设计与制作”“解密工业机器人”“文创产品激光加工”等。上周,我终于抢到一节课,内容是“挂件的旋压制作”。
上课那天,走进工创中心的瞬间,我被眼前的一排排机器震撼,包括灵活精准的机械臂、庞大复杂的制造车床等。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智能制造”这个抽象概念,内心有些激动。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把一块铜片制作成一只铃铛。旋压机床前,老师为我们演示模具安装和面板操作流程。首先要将黄铜薄片嵌入模具凹槽,再通过机械控制将铜片固定在机床上,随后设置好旋压程序,点击启动按键,机床便开始运作。
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但对一个从未接触过工业机器的文科生来说,指尖触到机床控制面板的一刹那,紧张与期待还是顺着神经末梢直抵心脏。机床启动了,铜片开始高速旋转,车刀一点点靠近并逐渐向铜片施加压力。随着车床来回移动,铜片上漫开一道道波纹,铃铛的形状渐渐显现。金属延展时的啸音挺柔和,仿佛古琴弦上滑落的泛音。仅仅过了一分多钟,一只小巧精致的铃铛就被制作出来了。
当我将铃铛放于手心时,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我忽然理解了柏拉图洞穴寓言中初见光明者的震撼——在文科生熟悉的符号世界之外,竟然存在着如此精妙的造物语言。此刻,那些“躺”在课本里的“中国制造”似乎正透过掌心残留的金属余温与2000多年前《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古老智慧遥相共鸣。
这或许就是劳动教育的深意——让握笔的手也能感知扳手的重量;让吟诵诗歌的唇同样懂得机器的语言;在钢铁与代码构筑的新大陆上,每个灵魂都该拥有自由迁徙的权利。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Eliauk
■ 美文
公园雅聚 楚韵悠扬
微风温柔拂面,送来融融暖意,日光显得格外和煦。中山公园里,一群热爱楚剧的票友围坐成一圈。琴声婉转悠扬,锣声明快悦耳,一位表演者站在人群中间,唱腔时而高亢、时而柔婉,撩拨着听众的心弦。大家沉浸其中,目光专注,认真倾听着每一个音符。在这里,经典得以传承。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曾小玲
■ 热评
各有担当!这种生态补偿的办法真不错,上下游一起使劲,保护水资源。今后,咱们用水会更放心。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三笑 点评《首次!武汉将生态补偿扩展至长江干流》
(长江日报记者张颖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