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十秒钟生成一份检查报告

武汉各大医院纷纷接入“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

    □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陈妍妍 杜巍巍 高星

    10秒生成检查报告、不到1分钟完成一份门诊病历、动动手指就能精准匹配到专家……在DeepSeek+医疗的加持下,科幻小说里出现的“AI医院”真的要来了。

    “对患者来说,AI是最佳向导;对医生来说,AI是最强辅助。”2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这样描绘DeepSeek将掀起的就医新场景:把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告诉AI,1分钟不到,患者就会得到一份详细的就医指南,内容包括就诊科室、就诊专家、就诊路线、就诊建议等。就医完成后,患者无需在医院等待,药品将直接配送到家,检查报告、诊断结果也将同步到手机。

    2月以来,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中南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等纷纷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接入DeepSeek只是第一步,各家医院需要进一步摸索,如何训练出带有自家医院标签特色的大模型。”武汉市卫健委规信处相关负责人说。    

    ■ 几十秒完成一份门诊病历

    2月10日,同济医院宣布实现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2月26日,一名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到同济肝脏外科就诊,副主任医师张尊义打开“同济大模型”,与病人的入院谈话刚刚完成,“同济大模型”便通过语音转录文字,自动识别出病人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信息,自动匹配病历模板并优化表述,完成病历辅写工作,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十秒。

    “以往我得一边跟病人谈话,一边打字输入病历,起码要20分钟。有了‘同济大模型’,我只需要审核修订就行了。”张尊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以前要兼顾输入病历,和病人的有效沟通可能只有几分钟,有了AI助力,现在能专注跟病人谈话。

    病历的书写必须准确、完整、及时,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传统模式下,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需医生逐项填写,耗时长达40分钟。“目前,试点科室数据显示,文书处理时间缩短70%。”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透露,“同济大模型”还支持医生查房时,将口述内容直接转为结构化文本,进一步提升病历书写的及时性。

    据胡俊波介绍,除了住院医疗文书辅助书写,“同济大模型”还实现了门诊患者健康宣教、科研数据分析和医院日常办公等核心场景的落地应用,后续还将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更深度融合,为医院多场景赋能。“目前我们还在继续‘投喂’内部数据,让DeepSeek通过对医学文献、病例数据等知识的学习,成长为拥有同济智慧的医学大模型。”胡俊波说。

    ■ 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就诊专家

    几乎同一时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 R1也正式上线。该院在DeepSeek大模型的基础上,已训练出符合医院特殊需求的垂直模型。目前,智能预问诊、病历智能书写、病情和药物咨询等功能已经上线,门诊智能导诊功能正在做稳定测试,预计一周左右可上线。

    “不知道挂哪个科室、看不懂检查报告、医生问诊时间短等患者经常遇到的就诊问题都将有新解法。”据信息中心主任冯辉介绍,病人在就诊前,只要关注“湖北省人民医院”公众号,点进智能导诊功能,可通过收集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关键信息,运用算法和医学知识图谱,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就诊科室,一键预约挂号,提升就诊的精准度和效率,结合智能预问诊,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

    另外,“武大仁医DeepSeek”医疗智能体已融入智能管理医学知识库,对科研数据进行智能化治理,从而辅助科研教学和临床决策。冯辉表示,作为大模型最新迭代技术,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AI开发方式,在降低部署门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价值。

    ■ AI只能辅助而不是“替代”医生

    在武汉各大医院纷纷接入DeepSeek的同时,不少医生也开始“尝鲜”DeepSeek。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Ⅲ(脊柱Ⅱ科)副主任马永刚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辅助就诊“使用初体验”。

    一位患有先天颈椎畸形,又有多个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外地患者,曾到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就诊都没结果。“因为病情太复杂了,专家意见不统一,患者不敢贸然手术。”马永刚告诉记者。

    马永刚邀请了神经内科、影像科、脊柱外科专家会诊,形成了治疗方案。秉着对病人负责,他使用了DeepSeek进一步验证这份治疗方案。“很多人找专家看病,看重的就是专家多年行医积累的经验。而AI大模型集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精英的经验。”

    随后,马永刚将年轻医生初次写的病历输入DeepSeek,系统给出了一份诊断和治疗建议A;他又把详细的病史、症状、查体输入,DeepSeek给出了另外一份更全面的诊断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B。

    “B与我们多学科会诊后形成的方案几乎吻合。”马永刚说,按照B方案,他发现还有两个化验没做,虽然不是原则性,但应该会更全面,于是赶紧给患者补做了。随后,马永刚为患者做了手术。患者对手术效果很满意,正在静待出院。

    “我们科室接入了DeepSeek,‘投喂’与我们学科相关的文献、书籍、音视频等资料,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武汉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方禹舜告诉记者,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可以避免AI引用不实,保证它给的建议更专业。因为AI给出的建议是否精准,部分取决于所“喂”的料是否全面、准确。

    那么,AI会代替医生吗?马永刚和方禹舜都明确表示“不会”。“人工智能工具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在治疗过程中最后做决断的还得是医生。”方禹舜认为,医生要对自己所开具的处方负责,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也是AI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