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老去的生命?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 钱理群回溯记忆中近二十年的养老生活,从社会的自我回归个体的自我,如何变成养老院里的一个“可爱可笑”的老头的钱理群。
85岁的钱理群先生在养老社区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撰写书稿500多万字。开辟新的“养老学”研究领域,结交了众多朋友。他甚至开始在B站上讲鲁迅,与更多“90后”“00后”交流。他说,老年就像是回到了童年,开启了新的时间,投身于新的目标。可以对自己更有要求,而不是选择安逸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自序】
直面衰老与死亡
从2019年和老伴共度生死开始进入“养老学”研究领域,到了2023年,整整4年以后,我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入进去,这将是一个更深入、广阔的新天地。现在所能写下的,仅是我初步的思考。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生育率下降,老年期延长,人的生命历程产生巨大变化,人类进入了长寿时代。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应该说,中国、世界,以至全人类,对老龄化时代所带来的问题,都缺乏思想准备。身处其中的老年人,则陷入惶惑甚至恐惧之中。这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
难道老龄化仅仅带来危机,没有出现生机? 长寿时代,会不会给我们这些老年人带来生命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恰恰是长寿时代改变了老龄人生的既定道路与命运。
在传统中,人生分三个阶段:学习—工作—养老,是一个不断走向衰亡的过程。但长寿时代的老人,寿命的延长,也同时意味着身体与精神的延伸,劳动参与率的提升。这样,就有了重新“学习”与“工作”,重新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机遇,甚至有了继续大有作为、中有作为,至少是小有作为的可能。
同时,因为处于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时代,老年人智力的意义与价值就更加突显出来。我想过这样的问题:我的学术研究是机器人能替代的吗? 有的基于理论与史料的研究,可能机器人也能做;那些基于个人人生经验与渗入个体生命体验的研究,就很难被取代。
这样与当下、现实联系密切的学术研究,再加上个人主体性的介入,恰恰是我的主要追求,也是优势所在。老年人有丰富、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在新科技时代的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会激发出特别的生命活力:在机器人的挑战下,高智商的老年人弥足珍贵。
据研究者分析,人的智力分“晶体智力”(知识,理论)和“流体智力”(人生经验,生命体验,想象力与创造力)两方面。一般说来,越到老年,就越趋于保守研究。这是因为流体智力不足,也没有勇气与智慧否定、超越自己。我的老年期研究,也有主要依靠晶体智力的,偏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仰仗流体智力,满怀好奇心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自觉追求老年学术的“创造性顶点”。
除此之外,还要有人性的新发展——把自己曾经有过,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向往发掘出来,把自己的最大潜能发挥尽致。重建了自我,生命因此有了一种新的存在形态。有了老年人生的回归与重建,尽管步履蹒跚,却成了“超越性的老人”,这就是“老中的不老”:虽然衰弱了,失去了很多,但人性超越了。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