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谋
人类未来是否会更休闲? 这并非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未来社会如何变革的问题。技术进步只是提供了增加休闲时光的可能性,如果不结合相应的制度创新,现实是人们可能变得更忙碌。1860年,作家、学者莱特里曾感慨:“现如今没有人能享受到清闲,人们总是在活动着。”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大家发现,1860年代比今天悠闲多了。
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人类从狩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劳作强度加重,生活开始加快。虽然农业生活让人类定居下来,人类可以靠自己生产的粮食来保障温饱,但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耕种,或者早出晚归养牛牧羊。于是,很多人认为,从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是人类错误的选择。确实也有证据表明,智人在狩猎时代的寿命比农业时代要长。
更多人认为,加速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即大规模地使用蒸汽动力的现代机器革命时期,而现代化本身就可以等同为加速过程,现代性的本质就是加速性。看似工人的劳动强度不如农忙时农民的劳动强度大,但是工人一年到头都是朝九晚五地上班,甚至不分昼夜地“三班倒”,而农民则有农忙与农闲之分。冬天最冷的时候,工人仍需上班,而农民可以选择“猫冬”。于是同样,也有人认为,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是人类再一次错误的选择,因为它让生活进一步被控制,不如农业时代来得“浪漫”。
也有不少思想家认为,信息时代是普遍加速的起点。在《大趋势》中,奈斯比特认为,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得信息渠道中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极大地缩短信息在通信线路中滞留的时间,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完成交换,进而极大地加速世界的变化,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新阶段。
按照托夫勒的观点,信息社会变化太快,人们要跟上变化节奏就不得不跑步前进,尤其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加速翻新,劳动者不光要上班,还得挤出时间接受新观点,学习新技能,当然更加忙碌。
但是,人类学家伯雷格在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技术专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之后发现,他们曾许诺的新科技大发展,如使用飞行器出行等,大多数直到今天都没有实现。因此,他认为,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技术创新并没有加速,相反大大地放缓了。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鼓吹,实际上是资本和媒体所制造出来的幻觉,将令人失望的东西“装扮”成令人兴奋的新东西。为什么计算机和机器人并没有减轻人们的劳动?伯雷格的回答是:因为符合市场需求、能造福多数人的技术创新远远不够,大发展的是极小部分有利于监视、纪律和社会控制的权力技术。
技术加速本可以成为解放人类的伟大力量,结果却在现实中增加了很多人的痛苦。但是没有新科技的发展,没有工业文明,我们如何能活到人均寿命七八十岁?如何能养活八十亿人口?如何满世界转悠、大谈什么实现人生价值呢?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吃饱、穿暖、活着是大多数人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任务。因此,技术加速的功绩不能抹杀。通过制度创新和生产关系调整,AI技术有望让人们变得日益休闲,而不是忙碌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