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无限杂思·

现代生活节奏的控制者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把未能销售的牛奶倒掉,在生活伦理上是不正常的行为,在资本逻辑上则是正常的行为。被倒掉的牛奶并非没有使用价值,它仍然凝结着劳动,凝结着劳动时间。有人营养不良,有人忍饥挨饿,为了确保被倒掉的牛奶不会被人利用,倒奶时甚至还要添加毒素。倒掉牛奶纯粹是为了使市场重新平衡,这指的不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多少和能够生产多少的平衡,而是有能力购买的人和生产量之间的平衡。

    资本的逻辑不只是在生产上得以体现,作为一种总体性,它可以说是至大无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它也得以体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活,但如果这种生活不能在资本链条上有所贡献,那就不被视为一种生活,其需要也不被视为真正的需要。生活上需要牛奶的人,如果出不起购买牛奶的钱,那么生产出来的牛奶就是过剩产品。

    资本的逻辑把人们组织进它的体系中去,不只是要使之变成生产者,同时也需要使人们成为消费者。这才是人在资本逻辑上的完整形态,他一方面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有义务为生产的产品提供销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使人成为商品价值得到实现的对象物,而不是人自身。

    为此,资本逻辑需要把人的自由用消费来定义。自由就是消费,自由时间就是用于消费的时间,自由的多少就是你能够消费到怎样的商品。通过进入生产过程赚到钱,然后买买买,这就是全部的人生。度过自由时间的方式就是享受购买的过程和使用购买的物品。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完成了商品的为我所用,不如说是完成了我为商品所用。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资本体系中得到位置;如果你不是一个现实或者潜在的消费者,那么你不只不会获得有用的物品,也不会获得那些奉献给消费者的笑脸服务。这样的逻辑不仅体现为现实的社会结构,而且也要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由此,资本主义才完成了它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天然合理性”。

    现代社会越来越令人无法跟进的快捷节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资本运转的需要。资本化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变成资本活动,空间是资本的舞台,时间也是资本的道场。生产上,流水线工人要适应动力机器转动的速度,电子码农和快递员要适应算法机器的运算速度。消费上,消费者则要适应潮流快速更迭、商品快速淘汰、时间快速切片、体验快速跳荡的节奏。唯其如此,资本才能生产出更多的资本。

    因此抓紧时间可以说是贯穿一切领域的现代认识。生产慢吞吞、跟不上不行,生产高节奏、消费慢吞吞也不行。生产节奏与生活节奏不能一致地快起来,成了一快一慢,那就类似于人格上的双相障碍,连自我确认都会成为问题。在“抓紧时间”的基本认识框架下,生产中的慢为工作规范所不容,生活中的慢也会为社会鄙视链所排斥。工作节奏已被带得飞起,闲暇也处处都在“赶时间”。

    “拼命干”然后“好好玩”,不能被想象为慢慢玩,而必须是也必然是“快快玩”,这才是人格的统一。时间划分只有用途的差异,而没有节奏的差别,上班时要急匆匆,下班后也不能懒洋洋。天然时间节律被人工时间节奏代替,个人时间分配被社会时间制度统合,消遣被消费取代,休闲被娱乐填充,“活法”被“机械法”“算法”占据。最终,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划分连用途差异也消失了,人们处在“全天候经济”之中,上班也好,下班也好,其实都是在参与经济活动,不是以生产的方式参与,就是以消费的方式参与,而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就是资本运动,它需要快节奏、高效率,这决定了人的活动节奏必须跟上趟,全天候的“更快、更高、更强”。

    劳动不是为着实现劳动者的发展目的,而代之以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不是为着美好生活的实现,而是基于资本逻辑而形成商品拜物教。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真理性,正是因为它要改变这种境况,它不仅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且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破除资本主义的时间苛政,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都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在时间上,社会主义就是把时间还回给人,而不是把人的时间交给资本逻辑去控制,劳动是为着实现人的社会化生产,休闲是为着人的自由解放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