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尤瓦尔·赫拉利对谈清华教授彭凯平: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应对情感危机?

    尤瓦尔·赫拉利。

    彭凯平。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包含《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智人之上》四本书。

    如果说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理智,那么人类与机器的区别,也许就在于情感。

    一直以来,人类总是认为情感是自己的专有物,机器既不能读懂情感,也没法向人输出情感,因为它根本没有情感。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人们渐渐开始发现,它变得能够读懂我们的语气,看穿我们细微的表情,甚至还能在我们烦躁懊恼之时,用极为温柔的口吻主动给予我们安慰。

    “人工智能开始有了情感”,这样的想法逐渐在人类当中流传。有人对此感到恐惧,但也有人感到欣喜:他们开始沉迷于虚拟感情以逃避现实中的情感交往,甚至深陷其中,做出错误决策。这样的现象背后,是人类情感交往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巨大转变。

    作为一位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长期关注着这一问题。在其新作《智人之上》中,他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种种情感危机作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虚拟感情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可以给予人们积极的慰藉,但最终,人类仍需要探索构建一种新的情感生态。

    近日,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博导彭凯平与尤瓦尔·赫拉利展开了一场对谈,结合他的“人类简史系列”新版,聊聊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遭遇的情感危机与构建新的情感生态的可能性。

    【对谈内容摘编】

    ■ 人工智能在识别情感方面

    已经超过了人类

    彭凯平: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是人类拥有的情感与关系。它是情感体验,而非数学、物理、化学,是人的情感让我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我无比坚信心理学是人类幸福体验的基础。我们将从赫拉利教授的新书《智人之上》谈起:我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人类社会的发展?

    赫拉利: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最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人工智能革命。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就业市场,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很难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未曾学习计算机科学或经济学的普通人提供一个简要介绍,告诉他们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革命,以及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彭凯平:在你的书中,你总是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体验,就是所谓的“共同叙事”,这就是纽带,或者说这就是人类互动的载体。你为什么会认为拥有一个共同叙事能让人们更加团结呢?

    赫拉利:这正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如此独特和强大的原因。如果你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和黑猩猩、大象或狮子在个体层面上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真正让人类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巨大的合作网络。

    若黑猩猩之间彼此认识,它们也能通过两两合作的方式实现群体协作,这样的群体规模或许能达到五十只,前提是它们需要相互认识。而人类可以建立起数百万人的合作网络,即使彼此间并不相识也能够达成合作。我们该如何建立这些大型的合作网络呢?我们用文字、故事来实现。

    彭凯平:你的书中提到人工智能的算法,这种科技会在人类中产生某种情感。这是一种不同于真实情感的观点。在你看来,人工智能产生的人类情感与人类自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或相似之处吗?

    赫拉利:我认为这里有三个不同的问题往往被混为一谈。第一个问题是算法或者人工智能是否能够预测或理解我的情感?第二,它能让我感受到什么吗?它能够拨动我的心弦吗?第三,它能拥有自己的情感吗?我认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

    我们往往习惯了这样一种情况,只有拥有情感的人才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但是对人工智能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据我们所知,人工智能没有任何情感,它们不会害怕,但是它们可以分析我们的情感,它们也可以操纵或激发我们的情感。

    说到底,情感是一种生物模式,在身体和大脑中都有特定的模式。举个例子,如果你感到害怕,那么在你告诉我的内容中,我会略知一二。你可以直接告诉我你感到害怕,但通常来说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你的说话语气、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和行为表现来判断。即使你没有告诉我,我也可以由此推断出你很害怕。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对生物模式的识别,一种叫作恐惧的生物模式。这是人工智能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即使它们自己并不会感到害怕。

    它们不仅能从人们所说的话中识别情感,当然还有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行为。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在识别情感方面已经超过了人类。讽刺的是,人工智能之所以如此擅长识别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没有情感。

    ■ 摆脱固有模式,

    保持灵活应对的思维

    彭凯平:说到心理学,在人们应对全球挑战时有一个问题日益加剧,那就是孤独。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声称,孤独已经成为健康流行病。现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安慰孤独人群,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你认为,对于那些迫切需要帮助却得不到专业心理援助的人来说,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吗?

    赫拉利:我认为我们需要。当然,这里同样存在若干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治疗上的帮助和真正建立关系的帮助。

    于我而言,在不出差、出游的时候,我每周都会进行心理治疗,这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我所发现的最有用的事情。然而到目前为止,心理治疗的价格相当昂贵且非常耗费时间。因此,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治疗师,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如果要在一无所有和拥有人工智能治疗师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人工智能治疗师还不错。

    然而,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这场孤独流行病,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悖论。我们现在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却为什么仍然存在孤独流行病的情况呢?很明显是这项技术出现了问题。

    以前人类都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交流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这就改变了沟通的本质,导致人们更难以建立深厚的联系。浅层次的交流非常容易,和地球另一边的人交流也同样简单,但是和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人进行深入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一群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需要怎样的帮助?现在如果人们遭受孤独之苦,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们就会求助于人工智能。但危险在于这会让人上瘾,这将使他们更加难以与他人产生共鸣。

    然而,一段真正的关系并不仅意味着有人关心我,我也需要关心别人。为此,我需要处理他们的愤怒,处理他们受伤的情绪,以及其他复杂的情感。如果我习惯了一段简单的关系,那么与一个拥有自我感情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彭凯平:结合你的描述,当前与人工智能建立情感关系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点是这种关系太过泛泛,不够深厚,因为它不理解你内心深处的感受,只能理解你所谈论的内容。第二点是也许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语言交流的。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你认为,我们能不能让人工智能变得非常接近人类,有着人类的面部表情、眼球运动、身体姿势?能不能在这种类人机器或类人智能上投入大量资金呢?

    赫拉利:在某种程度上,这将使人工智能变得更加危险。关键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拥有自己的情感?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们还未能得知人类情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知道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如果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它建立真正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没有情感,但它可以模仿情感。它可以制造虚假的情感和虚假的亲密关系。这就是危险所在。如果你依赖于语言交流,人工智能现在已经相当精通人类语言。它可以用一种非常情感化的方式与人交谈,能够比人类更好地描述情感。如今的人工智能可以用最情感化的方式说话,因为它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模式,学会了如何演奏情绪钢琴,拨动人类的心弦。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会开始与它们建立联系,并且相信人工智能拥有情感。然后他们会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应该被当作人类一样对待,也许应该给予它们合法的权利。我认为这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是否要把人工智能和人类一视同仁?

    彭凯平:鉴于人工智能的惊人成就,人类能做些什么呢?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该怎么办?他们应当精通怎样的技能?毕竟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比人类做得更好。那么在你看来,人类能做得更好的技能是什么?

    赫拉利:简单来说,没有人知道答案。没人知道十年或二十年后的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是:不要只专注于一种狭隘的技能组合,比如花费数年时间仅仅学习如何编写代码,而要去培养技能组合,尤其是人类通常具备的三类技能:智力技能,比如分析数据;情感和社交技能;运动技能、身体技能。

    关于未来,尤其是关于就业市场,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它的变化将非常迅速,一直如此。它不会保持稳定,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很大改变。但改变意味着压力。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不断做出改变?因为人们的思维倾向于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每次我们都需要摆脱自身模式,去做些别的事情,这非常困难。我认为如何保持灵活的思维将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

    图片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