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郭梅说剧·

《藏海传》的“中国式复仇”

    郭梅 杭州师大教授,剧评人、作家。

    □ 郭梅

    “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看江山在望中”,当阴狠狡诈的曹公公开始击鼓,他的手下们齐声唱起《浣纱记》里的北曲【醉太平】,正在热播的古装权谋剧《藏海传》的氛围感随之拉满。

    明代剧作家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我国最早的昆曲剧本,讲的是西施入吴和越王复仇的故事。这一曲【醉太平】唱的是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打猎行围时的意气风发,展现其志得意满、狂放自傲,并暗示了他的最终败亡。无论是剧情、主题还是声腔调性,都与电视剧十分契合,连剧中男主学艺十年后开始复仇的情节,也暗合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复仇,一个耳熟能详的文艺母题。从《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从《基督山伯爵》到《琅琊榜》,大家的复仇各不相同。

    起初,《赵氏孤儿》是直截了当的快意恩仇,就像伍子胥,人类早期应该就是那样简单而血性的。到了《哈姆雷特》就犹豫起来,与其说主角的性格优柔寡断,不如说他想得更多更深。他想到复仇的代价,预感到玉石俱焚的结局会牵连无辜者,于是反复思考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正义的内涵,最终的结果也果然是大悲剧。

    但读者和观众是需要爽感的。《基督山伯爵》就很刺激,主角绝境逃生,还得了一大笔钱财,摇身一变以伯爵身份去复仇,其复仇手段花样百出。作者详细写出了每一个仇家被一步步毁灭的过程,细节满满、绝不雷同。今天各种“霸总”“重生”题材的写手,都应该奉大仲马为祖师。

    稍晚一点问世的《悲惨世界》主打“宽恕与悲悯”。100多年来,《悲惨世界》被各国艺术家改编成各种样式;在中国,《悲惨世界》被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在中国,当《赵氏孤儿》从史书进入元杂剧舞台,这个故事就提升了,被赋予了“家国”属性。此后,类似的主题只有在这条路上才走得顺,复仇也好,宽恕也罢,都不能局限于个人恩怨,必须符合大义。

    《藏海传》主人公从一心报私仇到以国家清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为重,其终极价值取向就在于此。正如主人公的父亲引用孟子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人活着,应该想着为他人留下点什么”;也正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强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藏海说出“复仇不是终点,守护才是归途”时,编导试图传递给观众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家国天下,以和为贵、民为本等思想。

    可圈可点的是,主人公复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成长的过程,让成长伴随复仇,在复仇中逐渐看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他最终不再只是一个心藏大恨、被仇恨驱使的复仇者,而渐渐变成一位心怀大爱、能够保护苍生的真正的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藏海传》更像是对《琅琊榜》等剧的一次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