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洪波
从人力到机器,从个人电脑到人工智能,效率提高都是指数级的,但我们的劳动时间是否也指数级地减少了呢?没有。这个事实表明,不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起初是不是指生产一个物品所需要的时间,后来都不是这个意思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在指向一种关于劳动时间的规定,即社会要求人们必须要有多长时间的劳动。任何人只要进入职业生涯,那么不管个人的技能水平如何,不管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人们都必须投入规定的时间去劳动。这种体系性的规定,覆盖了社会的全部场境,成为全球性的现象,有人称为“时间的统治”。
随着机器的进入,生产一定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现在,财富创造更多靠技术发展实现,而不由劳动时间和劳动量所决定。效率的提高没有减少工作的必要性,而是重新定义了应当完成的工作量。以前八小时生产十件物品,生产力提到八倍后,八小时需要生产出八十件物品,而不是让人把劳动时间缩短到一小时。
经济活动看起来是围绕产品进行的,但终究而言,是围绕着价值进行的。生产过程与其说是在制造一个东西,不如说是在生产一个价值。生产力提升带来的时间节省,主要没有使时间空余出来,而是使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产一定物品的时间节省,意味着该物品的价值相应降低,把多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生产更多的物品中去,才能使价值保持或者增加。
经济形态已经远远超出了物品交易,广义的商品包括服务、预期甚至心情。时间而不是物品成了劳动的尺度。一个人“购买”一台手术,可能不是为了治病,而只是为了“好看”;一瓶售价百元的纯净水与一瓶售价2元的纯净水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如果能够卖得出去,其实只需要一个说法而不需要任何真实的标的物,也可以形成交易。换言之,经济过程其实是不管有没有什么东西,只要价值得以实现就能进行。这就要把时间转化为价值,把时间花费到劳动过程中去成为“社会必要”,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不管到底产出了什么,劳动时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资本逻辑下,价值生产必须进行,价值必须增长,因此需求必须被创造。资本需要消费者的拜物教心理,这更有利于物品的价值在交换中实现。一部笔记本电脑应该在3年左右更换,为此,既需要在硬件上进行控制,使之在3年左右才有品质保证,也需要有新的硬件和卖点来替代它,还需要软件商、游戏商升级换代,使旧的电脑变得卡顿。著名电脑或手机品牌通过软件升级,使自家的老型号产品电池消耗变快、运行频率降低,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过。需求创造使价值生产得以进行,又多又快的需求使劳动时间的投入变得必要。物资高消费、资源高消耗、运转高速度、资本高投入、时间高占用,这是资本逻辑的配套机制。
在生产力已经很大提高的今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说不再是对于生产物品所花费的时间的一个客观描述,而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规范、一个必须保持多长劳动时间的指令。所有的工作都有规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完成的时间要求,拧一个螺丝要几秒、做一项设计要几天、实现一个“小目标”要几个月,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在时间控制中。做得比规定时间快,你就有时间去做新的事情,于是你有了更高的报酬。当大家都能做到的时候,时间要求就更新了,过去那个快变成了正常,新的额外报酬需要做得更快,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生产力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是不变量,同样时间的产出变得更多,这不是哪个公司的做法,而是放之四海的通则。人们从事的是更高效率的生产,过的是更高节奏的生活;这是更高的频率,未必就是更高的品质。
社会是否会一直认可这种“时间的统治”,是否接受“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活法?我想,不会的。生态的、绿色的生活观念可能会使人想到:有多少劳动是必要的、有多少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必要的,人怎样更自在、时间怎样更自由、人与自然怎样更和谐、怎样的节奏和频率更宜人,这些问题在生态文明观照下有着与资本逻辑下不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