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序跋集·

梦萦云之南

    摘编自熊景明《长辈的故事》序言。

    □ 陈方正

    经常听景明提起家族和一些朋友的往事,也陆续看到她写下的回忆文章,这才恍然,她的云南不仅仅是天气、地理和风景,还有说不尽的人情世故、人物记忆、历史沧桑——加上她自己的观察、判断、不时透闪的幽默和猝不及防的调侃,也就终于发现,她其实有个显赫兴旺、走在时代前端的昆明大家族。

    这书不算长,但读起来要费点力气,因为它是由好多位不同辈分、身份、性格、际遇的人物和无数大小故事交织而成,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非前后左右一再翻查对比,难以弄清来龙去脉。由此我们自然会感到它有《红楼梦》和景明熟悉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巨著的影子。然而不然:它是具体家族生命的如实记录,虽然以作者本人为中心,背后却没有任何预设、哲学、立场。所以对此书的整体印象,毋宁说更近于收揽众生百相的《清明上河图》和巴尔扎克为了忠实记录、解剖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而写下的《人间喜剧》——两者规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背后理念却显然相通。为什么景明的这部家族史竟然有法国文学写实主义的影子呢?那恐怕并非偶然:她经历过正规社会科学训练,又长期负责当代中国研究的资料搜集、分类、整合和顾问工作,不自觉地养成客观精神和分析习惯,这书的基本格调大概就是由此形成的吧。

    然而,人非木石,孰能无情!所以毫不奇怪,像所有自传一样,书中也同样充满了童年的喜乐、成长的艰辛、初恋的痛苦,以及众多家族成员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与许多类似作品大异其趣,与景明平素作风也截然不同的是,它的笔触语调总是那么安静平和,永远带着反省和矜持,无论兴高采烈、伤心掉泪,或者痛恨入骨,都只是用淡淡一句自嘲、低低一声叹息,最多小小一根倒刺来表达。它不如古人温柔敦厚,不像鲁迅严苛冷峻,更没有巴金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如此节制而又不失自出机杼的风格在国人文章中实不多见,却和西方某些作家刻意散淡低调的作风若合符节。所以景明表面上像少数民族般天真烂漫,其实像许多她那一代人一样,性格也是糅合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许多不同元素千锤百炼而成。这些后天因素决定了她的笔触,却掩盖不了她快乐冲动的天性,那在日常生活中一有机会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但对许多读者来说,这书最重要,也最能够打动人的,恐怕还是它里面那些具体事实。像景明的曾祖父、与孙中山同年出生的熊廷权:他是清末民初一位正直且有才略、胆色和远见的地方官,不但进西藏协同平定叛乱,在腾冲和英国人折冲樽俎,更倾力于子女教育,送他们多人出国留学,培养出其后两代十数位才俊。这无疑是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之间,一位偏远省份的士大夫如何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之最佳写照。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无穷的纷繁细节,那使人惊愕入迷;但更在于它所载事实之无可抗拒地流逝以至消失,那使人慨叹也无奈。是的,一切悲欢离合、风雷激荡都抵挡不了时间的推移,而过去的绝对无法重现,只能够存在记忆之中,此史书与回忆录之所以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