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的武汉人,我对横渡长江始终有着深厚而持久的向往情结。这种情结源于童年时的一个瞬间:6岁时,我看到父亲王映明的一张渡江纪念照片,照片背面写着“1960.7.16渡江纪念”,当时父亲还是一位24岁的青年。照片中,他和同事们在渡江终点处合影,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那一刻,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有朝一日,我也要横渡长江。
1960年,我的父亲王映明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参加了当年的渡江活动。他曾经告诉我,为了准备渡江,他在航空路附近的老武汉体育馆游泳池里坚持训练,每次下水后不停地游上一个小时以上,以保证体能达到渡江要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他成功入选。
1968年出生的我,在武汉的江河湖水里长大,和许多武汉人一样,游泳是我从小就会的技能,但一直未曾有机会参加正式的渡江活动。1989年,我离开武汉去北京上大学,之后便一直在北京学习工作。在北京生活30多年,我对横渡长江的情结却从未减弱。
2024年,我有幸加入了武汉长江卫士的渡江方队。为了达到渡江节参赛标准,我从5月份开始在清华大学游泳馆进行训练。最初,我对组委会要求的10分钟蛙泳完成400米静水游程的渡江资格线缺乏认知,以为自己的基础还可以,达标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测试下来才发现相差不少,离及格线竟然差了两分钟。这让我意识到,要实现梦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我开始加强训练,每周增加训练次数,并辅以骑行和踢球来提高体能。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训练,我终于达到了渡江节横渡方队参赛标准。
2024年8月8日上午8时,第49届渡江节正式举行,20多个方队依次从汉阳门下水。我所在的长江卫士方队排在队伍第一位,我们率先扑向了长江激流。我与其他七人幸运地游在队伍最前沿,护卫着“万里长江横渡”的巨幅字牌领游,很有使命感。
在长江中游泳的感觉与在游泳池里训练的感觉截然不同,那种对浩荡开阔、惊涛拍岸的长江所产生的敬畏之心是在泳池里从未出现过的。全程奋力游下来,我们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起水上岸,在人声鼎沸的欢呼中,我终于在56岁的时候实现了儿时的心愿,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传承。
当成功完成渡江活动之后,站在终点处,我的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快乐。这种满足感是非常持久的,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经历,也是父子情深的传承,是不惧风浪、敢于挑战的渡江精神的传承。我想对父亲说的是:“亲爱的父亲,我也游过来了!沿着64年前您横渡长江的方向游过来了,我很开心……”
这次渡江经历让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去努力靠近内心的目标,无论目标大小,无论历时多久,只要努力去争取,这一路的过程、沿途的风景与收获就已经是非常有价值了,我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逆流。
(讲述人:周珏 整理:张琳 朱家豪)
◎ 约您讲述“我与渡江节的故事”
无论你是纵身跃入江流、在浪花中淬炼勇气的参赛者,还是曾在岸上摇旗呐喊、用镜头定格横渡瞬间的观众,或是在烈日下传递城市温度的服务保障志愿者,又或是因渡江节认识武汉的异乡客,无论你曾以何种方式与武汉7·16渡江节结缘……我们期待你的精彩故事。
征集文字、图片、视频,形式不限,字数建议在1500字以内。请于7月10日前,将稿件发送至cjrbydwh@163.com,邮件命名“渡江故事+姓名+联系方式”,入选作品将有可能刊登在相关媒体上或汇编成册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