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1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黄石退役军人返乡种养“虾稻鳜”

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带动百余人次就业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倪胜林

    6月5日清晨,黄石市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湖北长乐泉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虾田里,舒全科、余显金等十多位村民被请来捕捞小龙虾。看着个头饱满的小龙虾,公司负责人舒思地开心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年已经收获2万公斤小龙虾,剩下的还有3万公斤左右。”

    少小离家老大回,舒思地在50岁那年决定回乡创业,如今他已将湖北长乐泉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成了黄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987年,18岁的舒思地应征入伍,离开了家乡。1993年退役后,舒思地被安置在随州,后下海经商,积累了不错的家底。

    2018年,舒思地认识了一名来自老家的乡镇干部,对方热情地邀请他回乡投资。2019年,本就思乡心切的舒思地经过一番考察后回来了,注册资本668万元,成立了湖北长乐泉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官塘村流转了1100亩土地。

    舒思地创业初期,人社部门主动上门对其进行创业辅导,帮他理清产业发展的思路。舒思地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社部门又给予他3万元奖补资金。

    “我不懂养虾,一切都从零开始。”舒思地说,他经常四处找养殖户拜师学艺。2021年,通过不断学习,舒思地摸索出“虾稻鳜”养殖模式:小龙虾捕捞后,在虾田里养鳜鱼,让鳜鱼把爱吃小龙虾的泥鳅和小杂鱼吃光,实现虾鳜双收。

    目前,舒思地养殖的鳜鱼亩产750公斤左右,小龙虾亩产75公斤左右,水稻亩产500多公斤。他的基地不仅建有1000平方米现代化制种及繁育车间,20亩现代化大棚繁殖池,400亩标准化养殖繁育一体化稻田,300亩亲本培育及苗种分级培养池,还建起了一座单体连栋薄膜钢架温室智慧循环水养殖大棚,办起了良荐河智慧渔业培训工作站。

    “我在这里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股份红利,日子过得不错。”脱贫户余春桃说。

    “村民们在长乐泉井基地务工,只需负责养塘的喂食、除草、捕虾等,每月工资能拿到三千多元。”舒思地说,一人富了不叫富,他要为大家谋出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他每年为脱贫户和周边村民提供15个固定就业岗位,还通过党建结对、提供就业以及利润分红等多种方式每年带动村民100多人次家门口就业,2024年光工资就发了68万元。”陶港镇副镇长黄玲玲介绍,舒思地的公司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

    望着一筐筐出水的小龙虾,舒思地估算,今年“虾稻鳜”的产值预计能达到18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