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江夏区中医医院:九大专科强基筑区域医疗实践样本

精诚为舟破技术壁垒 创新作楫拓服务空间

    建院34年的江夏区中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齐全、技艺精湛、文化深厚、服务卓越,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区域中医龙头医院。

    2023年,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组建紧密医联体,开启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紧密合作,陆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医院召开“三乙创建”百日冲刺誓师大会,百余名医护人员立下军令状,誓夺三级乙等医院评审全面胜利。

    火龙罐中医疗法。

    患者点赞。

    在生机勃勃的江夏热土上,江夏区中医医院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

    医院以建设区域中医药服务高地为目标,拥有包括湖北省“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骨伤科、湖北省县级医院重点专科-脑病科两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老年病科、肾病内科、消渴病科(专病专科)、治未病科、肺病科、脾胃科、中医护理在内的七个武汉市中医重点专科,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医院锚定“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核心目标,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战略蓝图清晰:聚焦区域需求,深化特色专科布局;强化科研临床协同,突破技术瓶颈;构建“中医+”服务生态,延伸服务链条;推行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优化就医流程与环境,提升患者满意度;推进院内制剂倍增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深化基层合作,拓展企校联结,增强区域引领辐射力。  

    医院党委书记左洪斌表示,全院医护人员正秉持“大医精诚”理念,以特色专科建设为基石,以“三乙”创建为动力,阔步前行,书写守护百姓健康、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 脑病科、骨伤科跻身省级标杆    

    双引擎发力激发名科不断涌现

    江夏区中医医院脑病科成立于2002年,2009年获评市级重点专科,2016年晋升湖北省县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2020年纳入武汉市中医急救导航地图,2023年成为区域防治卒中中心。科室与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湖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建立专科联盟,并牵头6家基层卫生院组建联盟,指导基层卒中防治。  

    科室开放床位65张(含2张神经重症监护床、2张静脉溶栓专用床)。现有医护24人,高级职称2人,硕士研究生4人。设有脑病科研究室及张茂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年门诊近万人次,住院2000余人次,集医疗、科研、教学、中医传承于一体。  

    骨伤科集手法、手术、中医药及护理为一体,是2015年湖北省县级中医重点专科、2024年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第一批),并加入同济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南医院骨科专科联盟。  

    骨伤科开放床位120张,年手术量2000余台次。配备1.5T核磁共振、CT、DR、4间防护手术室(含2间百级层流)、2台术中C臂、2台骨科牵引床、全套UBE脊柱内镜、2台关节镜、超声骨刀、微动力系统等高端设备。  

    骨伤科以中医骨伤为根基,融合现代骨科,贯彻微创理念。独立开展颈椎/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经皮UBE髓核摘除、椎体成形、膝/肩/髋关节置换、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复杂手足外伤修复、四肢脊柱骨折脱位复位固定等手术,覆盖骨关节创伤、畸形、炎症、肿瘤、退变及功能重建全领域。近三年融合汉派骨伤与襄阳何氏正骨精髓,年手法复位治疗骨折脱位约3000人次,凸显“简便廉验”特色。基于中医骨伤三期辨证施治理论,应用自研特色药物(“复伤1号”、“复伤2号”、消瘀膏、接骨合剂),疗效显著。2022年获市级课题《基于经络学说耳穴压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应用研究》(在研);2024年获省级课题《基于正骨八法理论探讨温针灸联合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 24小时开机的医生

    这家医院藏着最硬核的温柔

    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藏着最硬核的温柔,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守门人”,用最长62年、最短25年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他们带领的脑病科和骨伤科双双跻身省级重点专科,不仅创造了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年手术量2000余台的业绩,更用仁心仁术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 敖平:杏林一树守初心

    在江夏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学科带头人敖平常以“杏林中平凡的一棵树”自喻。这位54岁的党员医生,三十载行医路,始终秉持“大医精诚”理念,奉行“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  

    深知学无止境,敖平工作之余潜心钻研,赴湖北省中医院进修,师从名老中医,不断提升。他坦言:“学习只为多尽一份心,多挽救一条生命。”这份执着源于对病痛的责任担当。他的服务常跨越诊室门槛:曾为84岁卧床离休教师余先生精心调整方案,并坚持五年携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对行动不便的中风患者许先生,亦是十多年如一日,随叫随到。

    面对医患关系,敖平坚信“以诚待人,以心换心”。他注重沟通,将亲切笑脸、温暖问候视为“良药”。他曾挺身护住因给患儿扎针失误而面临家属怒火的护士,诚恳沟通化解危机。他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深夜出诊无怨言:“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  

    他曾积极为经济困难的患者争取费用减免,助其获救。他带领科室获区“共产党员模范示范岗”十年,成功创建市重点专科及省级重点学科;个人获“江夏区十大党员先锋”“最美基层党员”“区管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面对荣誉,他初心不改,始终以仁术仁心守护江夏百姓健康。

    ◎ 张茂:卒中防线上的守护者

    脑病科主任张茂的名字,与家乡卒中防治战役紧密相连。30年扎根基层,这位主任医师倾注心血提升江夏卒中救治能力。  

    面对卒中高发与基层救治薄弱的情况,张茂深知“时间就是大脑”。他推动建立区域卒中急救协作网,与六家基层卫生院结盟,创新搭建“基层卒中急救微信群”——患者未到,信息、指导先行。通过24小时“云端会诊”,实现“基层—院前—医院”无缝衔接,显著缩短溶栓DNT时间。微信群更成为基层医生的“移动课堂”。  

    2008年起,他坚持每周下乡义诊,在湖泗、五里界等地查房指导与培训,夯实基层根基。2024年,“张茂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落地江夏,他以“师带徒”模式手把手培养中青年骨干,让中医智慧在基层生根。

    张茂带领科室突破技术: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替奈普酶)、全脑血管造影(DSA)、血管介入治疗(取栓、支架置入)相继开展。他每周指导学习与病例讨论,外派进修与内部培训并行,练就硬核团队。2022年,医院通过国家防治卒中中心认证,多学科“绿色通道”24小时×7天高效运转。2024年,他带领科室完成脑血管介入400余例,静脉溶栓72例,DNT中位数压至40分钟,切实降低致残与死亡率。 

    从一个人到一张网,从一个科室到一个区域联盟,张茂用30年诠释“医者仁心”。如今,更多江夏百姓懂中风“FAST”识别口诀,更多危重患者在家门口获救——这条日益坚固的卒中防线,守护着万家平安。

    ◎ 严红勇:妙手仁心铸骨魂

    从医三十六载,骨伤科主任严红勇将心血倾注中医骨科,荣膺江夏区“最美基层干部”“区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大名医”等荣誉称号,带领科室跻身省级重点专科。  

    严红勇198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扎根江夏三十余载。他曾三赴武汉顶尖医院进修,师从名家,刻苦钻研。他紧跟前沿,参加国家级关节置换、脊柱微创等高级培训,率先在院内独立开展颈椎前后路手术、腰椎融合术、各类关节置换、复杂脊柱内镜等高难技术。

    他立足中医根基,创新发展现代骨科,贯彻微创与加速康复理念,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尤以精准手法复位、技术全面著称,享誉一方。 

    “医者仁心”是其座右铭,他始终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坚持个性化诊疗,发挥中医手法复位优势,恪守“能保守不手术,手术力求微创”,提供“简、便、效、廉”服务,减轻病痛与经济负担,赢得信赖,他多次获评区“优秀工作者”“十佳文明服务明星”荣誉称号。  

    深知“独木难成林”,担任学科带头人后,严红勇倾力打造团队。他全面负责骨伤科两个病区120张床位,将22名医生按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手足外科等亚专业分组培养,要求人人精通中医骨伤手法及适宜技术。通过每周查房、病例讨论、业务学习及外派进修,无私传授经验。科室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填补地区脊柱微创空白。

    骨伤科年门诊量近2.8万人次,年手术量约2000台(三、四级手术超65%),骨折手法复位3000余次。2023年成功主办市级继教项目。2024年,骨伤科荣评湖北省“十四五”省级重点专科。

    ◎ 谢峰:铁汉“柔情”守安康  

    骨科副主任谢峰以“硬汉”之姿践行医者大爱。2000年毕业扎根骨科至今二十五载,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以仁心温暖病患,多次获评市、区“优秀卫生工作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膺“江夏好人”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提名。 

    2018年5月30日,谢峰为70岁陈爷爷进行右踝粉碎性骨折手术时,谢峰突遭肾结石发作剧痛。助手见其脸色惨白、冷汗如注,力劝他休息。“再坚持一下!”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完成关键缝合,只因担忧老人皮肤薄、他人操作或致坏死风险。手术结束时他轰然倒地,被紧急送医。术后老人非常感动:“他忍痛为我手术,了不起!”病床上的谢峰淡然回应:“只想着把手术做完,不然对不起病人。”  

    谢峰深知技术是患者的希望,多次赴上级医院进修勇克难关。2018年3月,他精准诊断一例被误作“肩周炎”的肩袖损伤患者,需行当时江夏空白的关节镜下微创修补术。他反复沟通方案,组织多科会诊,最终通过三个0.5厘米小孔成功完成高难度缝合,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谢峰不逐名利,唯以热爱浇灌事业:不断精进医术,视患者如亲人,全情投入。一本本证书、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都诉说着患者对他的信赖。当被问及为何坚守,他目光坚毅:“我是一个医生,对患者负责是分内之事。做好他们的健康守护者,我将永远坚持。”  

    ◎ 余永鑫:316本日志“牵挂”万千病人

    自1963年至今从事中医62年,76岁的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余永鑫,写下316本门诊日志。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1991年获“武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0年获市政府专项津贴。病人再次就诊,他常有印象,甚至清晰道出过往症状细节,被亲切地称为有温度的“电脑”医生。 

    余永鑫扎根基层医疗62年,2002年被评为“武汉市知名中医”、2006年获评“人民满意好医生”荣誉称号。2009年退休后,他返聘“余永鑫工作室”,坚持每周工作4天。他撰写医学论文40余篇,铸就惊人职业记忆。一位福建企业家感叹:“第二次就诊,余院长竟将我首次病情说得清清楚楚。”  

    这份用心,具象为316本日志。余永鑫每页只写3人,详载症状、用药及辨证思路。中南医院派驻的谢友利院长感慨:“本子上的很多患者,都被他记在了心中。”  

    细致耐心赢得病人20年追随。病人李女士坦言:“他问诊特别详细,耐心让我信任。”面对大量慕名者,他坚持看完所有人才吃饭,担忧外地病人久等,常常增加门诊号源,总是不厌其烦解释病情、叮嘱细节,每人单次问诊近20分钟。  

    医术了得却从不藏私,视传承为己任。余永鑫倾囊相授数十年经验,擅长内科杂病及老年慢性病诊疗。妇科主任医师徐嵘拜他为师,不仅学到医术,更被医德感染:“他教导我,医生是信仰而非生意,要把病人当亲人,每一次接诊都要如履薄冰。”徒弟冯源深悟师父“望闻问切”中的整体观与辩证思维。

    62年坚守,余永鑫用316本日志牵挂着万千病人,更将“医者仁心”的信仰之火,照亮杏林之路。

    撰文:关晓锋 吴芬 范思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