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千城一面”困局如何破?

    旅游业,常常以物为主,以景为尊,而游人如流水,拍照打卡完,匆匆而去。

    许多名胜古迹,竖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游人只许远观,只能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在相同的地点按下快门,作为“到此一游”的证据。

    这样的旅游乏善可陈,人非草木,岂能仅作旁观?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沈祖祥一语道破症结:旅游,人是主语,要回归人文主义。

    十多年前曾去湘西,进入一个村寨。寨中无导游,无纪念品商店,只有日常生活的气息。一位老妪见我彷徨,邀我入屋饮茶。茶是莓茶,入口回甘,我帮她添柴烧水,她给我讲述寨子的往事。临别时,老人送我一包自制的茶叶,不标价格,只说:“带回去尝尝。”

    此后多年,我一直从老人的儿媳那里邮购莓茶,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至今犹在。

    如今的旅游业,大多还在围着山水打转,围着古迹打转,忘了围着人打转。建造仿古街道,却抽空了生活的烟火气;复原历史场景,却屏蔽了当代人的情感共鸣。

    旅游之妙,在于相遇——人与景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人与自己的相遇。策划者若懂得此理,便不会一味追求游客数量,而会关注旅游质量;不会只将游人视为收入来源,而会将其看作文化交流的使者。当游人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文化的传承者、记忆的创造者时,“千城一面”的困局自然可解。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