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种苗,从群落到生态
AI,从共识到共进
在位于光谷的湖北福鑫科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多位“95后”正在调试AI代码。这家企业的大模型已落地全国50多家三甲医院,企业员工平均年龄32岁,85%是研发人员。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结构竞争,而非单纯人口总量。”同济大学研究员张鑫认为。近年来,各地人才匹配政策也随之聚焦35岁以下人群。深圳给予35岁以下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杭州为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准备“青荷礼包”;苏州放宽35岁以下大专人才落户条件。
在AI、量子计算等新兴赛道的竞速中,35岁俨然成为人才竞争力的黄金刻度。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发布的《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显示,2024年武汉AI产业规模破700亿元,1326家企业中近四成成立6—10年,68%为小微企业,“年轻态”特征显著,年轻企业在产业规模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年轻创业者的占比稳步增长。
武汉即将出台新一轮人工智能人才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人才在这一领域创业就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前期调研走访中发现,武汉相关产业人才多在40岁以下,特别是集中在25—35岁。
唯有让更多年轻人才涌入赛道,才能实现从“个体突破”到“群落崛起”的质变——当人才基数达到临界值,AI企业家群落自会形成强大的生态引力。
一家AI投资公司负责人对调研组说,AI赋能千行百业已是共识,为AI赋上“金木水火土”(人才是金、教育是木、民间资本是水、政府服务是火、城市底蕴是土),城市更要从共识到共进。
武汉从“幼苗层”培育“根”企业,将曾经的“草根”视作“树根”,施以耐心,投资于人,出台人才购房支持政策,每年发放超1000万元算力服务券。东湖高新区更是组建“人工智能+办公室”,选拔懂产业的年轻干部服务年轻的企业。
长江财经智库研究发现,以政策为杠杆,武汉正持续加大对35岁以下人才的引育和留用力度,助力AI产业从“小而多”迈向“大而强”,让更多“年轻的人”扎根“年轻的事业”。
35岁以下AI企业家群落不仅裂变出城市产业跃迁的动能,更深刻塑造城市文化,将武汉打造成极具辨识度的“青年AI创新之地”。“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资深科学家周俊半年内两次来汉,参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论坛”时,他与年轻的武汉AI创业者多次深入交流。
周俊向调研组展示了他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武汉创新优势产业的详细信息。他说:“我是被这里的‘创新磁场’吸引来的!”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郑汝可 李佳 汪甦 陈智 徐丹 冯雪 执笔:李佳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关于推进环大学城创新发展带全要素创新的建议——基于DeepSeek和Manus育成生态观察”课题组成员樊志宏、操玲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