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把汉绣带进课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她让男生也爱上刺绣

    □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阎进林    

    每周四中午的汉绣课,是青山区钢都小学502班吴博文最期待的社团课程。有人好奇为什么一个男孩子却喜欢刺绣?吴博文说:“我不仅是在学习中式美学,更是在传承传统文化。”

    教汉绣的,是美术老师郭婕。12日中午1时,20多名社团学生早已等候在教室。郭婕要继续教绣香包,大家的端午香包还没完成。“我们今天要学新针法——雏菊绣。雏菊绣有助于在香包上创作出花环、小花等装饰,增添美感。”

    为了让学生们看清走线的细节,郭婕特地选了较粗的线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围在她身边,一边听讲解,一边看演示。还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绣片,边看边模仿。

    郭婕从事美术教育已有30多年,她坦言,现在的美术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几十年前,我们美术课主要讲课本上的内容,学生缺少实践。但现在,我们把美育融入方方面面,美术可以和语文、劳动、科学等学科融合。美术培养的不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而是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刺绣是课本中的内容,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这节课,郭婕特地拜师湖北省汉绣协会会长陈慧,向她学艺。她把学到的技巧带进课堂,从分线、选针,到绷布、打结,手把手带孩子们走进针线世界。

    吴博文今年12岁,他绣得格外认真。12日中午的社团课上,像他一样的男孩子有5人。吴博文说:“我小时候,妈妈在家做过一些针线活。以前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的线很好看。后来上了郭老师的课,我发现刺绣可不是简单地缝缝补补这么简单。”

    第一次接触汉绣,吴博文心急,如何穿线成了一大挑战。郭婕让他先冷静下来,“用手指把线头捏扁,然后露出一个小小的线头。把针孔压在捏扁的小线头上,顺势一推,就成功了”。吴博文说:“我以前性格很毛躁,但现在,我做事更有耐心,也愿意坚持把事情做完。”

    课堂上学技巧,回家再慢慢自己绣。吴博文每天完成作业后会绣20分钟,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多幅作品。

    在学校举办的刺绣展上,绣品前挤满了小观众,当他们得知这些作品是和自己同龄的同学绣制的,纷纷赞叹:“好精致啊,我好喜欢,可以卖给我吗?”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喜爱和认可,社团的同学们自豪极了。郭婕说:“一针一线里藏着耐心、审美和文化自信,这些才是孩子们终身携带的‘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