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难忘记忆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咸安坊被收为国有,作为公房,安置了包括南下干部、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众多居民,再到后来住进来的人也包括外来租户。一栋两层洋房,最多时有7户人家合住。
今年75岁的李丽妮,1954年跟着母亲搬到咸安坊和爷爷奶奶同住时高兴坏了。4岁前,她一直住在母亲工作的银行宿舍里。住在咸安坊的日子,成了李丽妮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双开的大木门进去就是天井,正对天井的是堂屋,两侧为厢房,楼上楼下用深红色的木质楼梯连接。李丽妮一家人住在二楼,客厅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张方形的红木桌子,两侧各放置一张茶几,爷爷奶奶住客厅右侧的房间,她和父亲母亲住在左侧的房间,卫生间里有马桶,还有一间小屋堆放杂物。房间的窗户有内外两层,内层为玻璃窗,外层为百叶窗,夏季隔热,冬季挡寒。
此时的咸安坊已经与周边的德永里、启昌里、同仁里等里份合并。同住一个里份的孩子们上学后发现,班里一半的同学都是邻居,每天上学和放学,大家三五成群。那时他们最爱去8号房,那里是个花园,有山有水、有小树和凉亭;他们也会在小巷子里躲猫猫,从家里二楼楼梯滑下来,或者溜到15号玩耍。
到了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巷道里摆上竹床,一整条巷子都是竹床阵。大人们吃了晚饭,拿着扇子坐在竹床上咵天,小伢们在巷子里打弹珠。巷子尽头一口直径约两米的古井里,满是等着被井水泡凉的西瓜,没人担心会被拿错。
1959年到1963年,张海迪先后3次在这里短住,既是为了治病,也是看望爷爷奶奶和姑父姑母。健康时的张海迪也喜欢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爷爷同孙女捉迷藏,高兴地说:“俺玲玲(张海迪小名)啊,若是给她一把天梯,她准能上天。”“快点来唦!”夜晚,她学着武汉话一一叫着楼上楼下小朋友们的名字,孩子们围坐在她的床边,听她唱从爸爸那里学会的京剧。
李丽妮在经历了知青下乡之后,20世纪80年代,重新回到武汉,成为一名教师。住在咸安坊的她,每天上班前,先到家附近过个早,晚上如果想出门散步,从青岛路出去就到了江汉关。在没有双休日的年代,每个周日她都会好好利用,去中山公园、解放公园。
悠长深邃的里巷、坚固的花岗岩门框、斑驳的黑漆大门、质朴的红砖与精巧的百叶窗,终究会在岁月里逐渐模糊。多户同住和房子老化使得生活环境逐渐逼仄和不便,不少人选择搬离。
2007年修建长江隧道时,有人传紧邻隧道口的咸安坊会被拆迁,这让李丽妮远在深圳的弟弟王成感到忧心。王成利用周末飞回武汉,组织摄影者拍摄了数千张咸安坊的照片,并制作成画册送给街坊邻居留作纪念。
咸安坊没有拆,它的命运迎来转折。早在1993年,咸安坊就被确定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实行一级保护;2007年,这里列入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保护范围,目标是要让3500年的城市演变可视可触。
2010年,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李丽妮搬离了,其他街坊也陆续搬迁。在长达10多年的腾退、修缮过程中,被打围的咸安坊是沉寂的,它沉默到人们一度都快忘记了它的存在。
腾退的那些年,银行职员周国献利用每一个周末来这里拍摄记录。在走遍汉口几乎所有老里份后,他发现咸安坊的石库门是如此与众不同,他也为不少居民留下了在这里生活的最后影像。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就像一块海绵,汲取着不断涌流的记忆潮水并随之膨胀,其中的某些历史片段,会化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
■ 原址新生
沉寂10多年后,咸安坊作为武汉文化旅游新名片,爆红出圈。这里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肌理,又以潮流内容激活了空间生命力。
2022年,咸安坊修缮完成重新对外开放时,参与修缮的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顾问裘维亚已到了退休的年纪。这位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参与修缮了近50栋武汉近代历史建筑,咸安坊是他参与的修缮项目里体量最大的一个。
与以往的局部修缮不同,这是一次包括屋面、外立面、门窗、地板、楼梯在内的综合性修缮,但要按照最小干预原则进行。
相比建新房屋,修缮一栋老建筑付出的时间、精力、资金起码是3倍以上。修复过程烦琐、耗时,需要把旧建筑的一砖一瓦拆卸下来,对内部框架结构加固,破损非常严重的地方甚至要注入建筑营养针,再把修复好的一砖一瓦贴回去。
风化的红墙表面要重新上色,需要把砖送到实验室里分析,然后进行墙粉的配色。因老建筑承重受限,任何基建设施都不能正常使用,所有的修复工作都靠有经验的老师傅纯手工完成。但也有不用变动的地方,那就是排水,百年前的排水设计理念依然先进,这也让咸安坊从未遭水淹之患。
动工修缮前,武汉市已出台为优秀历史建筑“量身定做”的保护图则,每幢建筑该如何保护、修缮和使用,都对应有明确具体的技术指南。
咸安坊的图则中明确了建筑外立面栏杆柱、门窗花饰、装饰条的形态,建筑内部楼梯、屋架形态,甚至对墙面踢脚线的材质、色彩、样式、工艺都有图片说明。
图则还对建筑使用用途进行了严格要求,旨在防止后期出现使用性破坏。比如,咸安坊规划定位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的历史文化街区,要求沿用原来住宅使用功能,以后只能定位于文化、创意、旅游行业,不能用作安全性差的仓库或破坏房屋结构的大型餐厅等场所。这些要求在此后的修缮和使用中,被严格遵循。
咸安坊的新生并不止于修旧如旧。2023年,咸安坊的运营方策划了一场名为《你好啊,大艺术家》的展览,这让在原址新生的咸安坊迎来第一次出圈——咸安坊内还没有一家商铺入驻,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已是络绎不绝。
此后,一家家潮流店铺不断进驻,一批批年轻人不断来访,他们构成了咸安坊新的叙事主体。
扫街的古稀摄影师、来武汉毕业旅行的广东女孩、从黑龙江来武汉出差的三五同事、拍摄婚纱照的福建姑娘……他们喜欢咸安坊的理由是出片、好逛。
这种直观感受可以用一组数据说明:入驻咸安坊的品牌店超过90家,首店占比超过75%。这让首店经济成为咸安坊的核心特色,其首店密度也远超国内同类商业体。
在越来越多的各类打卡咸安坊的攻略里,有外地游客提出,如果有“武汉”字样的标志就更好了,这给了运营者启发,“武汉”涂鸦墙由此诞生。
今年3月,网友博文和他的同事用9个小时完成了咸安坊内的“武汉”文字打卡墙,文字以国潮白字搭配拼音呈现,而“武汉”二字更像是为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注入了灵魂。这面墙以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速度爆红,不少人按迹循踪来到咸安坊,因一面墙赴一座城。
正对这面打卡墙的餐饮店“巴瑞叔叔烤肉店”由此成为咸安坊每平方米收益最高的店。老板张磊透露,分店也即将开业。博文也很高兴,在无数人争相来拍照打卡的背后,那些砖缝的颜料里包含着他们的热血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李丽妮现在的住处距离咸安坊路程不过10分钟,咸安坊重新开街后,她无数次来这里。有时是带着曾经的街坊,有时是陪着退休的同事,她作为向导,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咸安坊的故事。
夏日的午后,咸安坊蒸腾出栀子花的香气。那扇满月形的月亮门上,咸安坊几个字被重新粉刷,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将树影投在墙上,像时光盖下的一枚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