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
武汉世界花园大会永久展区、新版武汉动物园、东湖绿道三期……武汉许多美景,经由他绘出蓝图,再“变现”融入市民生活。
今年50岁的黄河,现任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处长。从业多年,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武汉市生态空间和绿地系统规划》《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武汉市湿地花城建设规划(2021—2025)》等10余项武汉市全域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
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在规划建设这些项目时,频出创意,屡创佳绩。
■ 巧变“魔术”
地下停车场上方建起永久展区
“五一”前后,武汉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爆火出圈,沙湖公园8天纳客近50万人次。
作为承办这项盛大花事活动的主会场,沙湖公园亟须建设一个包含花木温室和综合展厅的永久展区,既能展示新优花卉品种,又能承办各种室内活动。经反复勘察,专家们建议选址室外展区沙湖公园C区南门外,一路之隔的地下停车场上方空地。
选址这片空地新建室内场馆,虽然面积足够大,距离非常近,但面临两大难题:能否确保工程安全?能否在百日内如期完工?黄河组织专家踏勘现场,反复演算,确认工程安全无忧。
解决方案是:将地面两栋建筑的78根承重梁柱,与地下停车场同等数量的承重梁柱一一对应。为减轻负荷,建筑材料全部采用轻质环保材料。
施工则采取“场外预制构件,场内同步施工”的策略。等基础施工完成,再将厂家预制的构件运到现场拼装,确保了项目如期完工。
展会期间,面积2500平方米的花木温室,展出新优花卉千余种;面积1000平方米的综合展厅,承办各类活动近50场。
■ 汇集“金点子”
“啃”下东湖绿道三期“硬骨头”
2023年,市园林和林业局承担了将东湖绿道三期建成高品质特色绿道的重任。黄河深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东湖绿道三期虽然只有3.45公里,但事关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网络“画圆”成环,市民期待值很高;身处中心城区,沿线没有纵深腹地,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周边单位较多,统筹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的任务艰巨。与已建成的一、二期不同,东湖绿道三期既是绿道,也是市政道路,地下管网复杂。施工中,不能中断交通和沿途水电供应。
黄河带领团队踏勘现场,深入研究,形成了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由于设计科学合理,统筹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及时、高效,东湖绿道三期保质保量提前完工。2024年竣工开放后,游客络绎不绝。
平湖珞樱景点利用4米的地形高差,复合利用地下空间,上层建观景平台,中层建绿道驿站,下层建临湖栈道,化平淡为神奇;凌波门栈桥将保护历史遗迹放在首位,在适当增加安全性和游赏性的基础上,修旧如旧。
如今,这里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黄河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将事情做得更漂亮。”
■ 让武汉动物园重返全国一流
从细节做起
2023年9月28日,武汉动物园闭园改造近3年后焕新回归。
这座建于1985年的公园,曾位列全国八大动物园,承载了几代市民的童年记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该园逐渐失去领先优势,笼舍陈旧,展陈落伍,游客体验感欠佳。
“让武汉动物园重返全国一流!”带着这样的决心,武汉动物园于2021年1月启动了闭园改造工程,而黄河则肩负起了这项关键的规划建设任务。
他带领团队广泛调研上海、广州等城市动物园,并借鉴国外动物园的管理经验,确立了武汉动物园的改造理念和方向:变草食、肉食分类展示为地域混合展示,变笼舍圈养为模拟自然场景放养,让人们逛动物园如同到动物家里“做客”。
武汉动物园改造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动物不能外迁过渡,只能边建边养。而施工期间环境变化,噪声增大,空气质量不好,都有可能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
黄河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认真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不同动物采取不同的策略安置。像大象、犀牛、河马这种大型动物,很难迁移,采取在隔壁新建场馆,隔音降噪,等新场馆建好后,再将它们迁过去。其他中小型动物,在园内建设临时笼舍区集中安置。
爱泡澡的河马年龄偏大,原先澡堂面积偏小,下水还要经过几级台阶。黄河发现后,要求扩大澡堂面积,将台阶改成了缓坡。
“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四季赏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黄河表示,将全力推进美丽武汉建设,为武汉贡献绿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