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一座离大海很“近”的城市

    扫码查看武汉高校

    “离海很近”的专业

    (上接第一版)

    ■ 古老行业焕发新生

    武汉船舶“智”向远大

    6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典礼前夕,该校不少毕业生来到位于余家头校区航海楼的航海博物馆拍照。这里陈列着郑成功战船、大翼、蓬莱古战船、五牙舰等10余艘古代船舶模型。“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首次乘坐的船,代表着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谢欣瑶指着馆内最大的郑和大号宝船模型说,大一选修学校开设的“中国造船史”公选课时来这里参观过。

    围绕船舶产业,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港口、航道、船舶检验、驾驶等多个领域。而就在上个月,在紧邻该校区的杨园街,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正式开园,两栋智能船舶大楼落成并揭牌。这里将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中心,由院士、专家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攻克新能源动力、智能航行、减碳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还将吸引船舶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制造等上下游企业,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全国船海领域技术水平最高、参赛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生赛事。今年8月,该赛事将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数百所高校的团队都将参赛。

    去年,武汉理工大学2022级学生文照阳参加了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成功研发了一款磁吸式攀爬航行器。该设备可稳定吸附于船舶壁面,结合智能算法进行船体安全隐患检测,有效提升了检测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在船舶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该领域蕴藏着广阔的创新空间。”文照阳说。

    “我国船舶产业版图中,武汉在船舶设计领域独树一帜。现在,在船舶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新赛道,武汉也有巨大机遇,可在绿色智能船舶装备领域发力,重塑产业格局。”裴志勇说。

    2021年成立的东湖实验室,在新能源船舶、智能船用装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其建成的国内首个民船综合电力试验平台,为“东兴100”等船舶装上绿色动力“心脏”,多项技术全国领先。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超80%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在电动船舶核心配套电池动力系统领域,武汉更是占据国内近七成市场份额。这,是武汉面对的一片新蓝海。

    万里之外的浩瀚海洋,“WH356”号远洋货轮机舱内,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毕业的“二管轮”唐爱与轮机工程师同事们一起维护着主机的运行安全。他们的货轮常年往返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欧美等各国之间。唐爱曾回汉对学弟学妹们说:“航海事业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星辰大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据介绍,该校每年都有约60名毕业生从事远洋航运工作。

    每年,一个个这样的年轻人,从武汉起航,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策划:谌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