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约您讲述“我与渡江节的故事”

    渡江节资料图片。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无论你是纵身跃入江流、在浪花中淬炼勇气的参赛者,还是曾在岸上摇旗呐喊、用镜头定格横渡瞬间的观众,或是在烈日下传递城市温度的服务保障志愿者,又或是因渡江节认识武汉的异乡客,无论你曾以何种方式与武汉7·16渡江节结缘……我们期待你的精彩故事。

    征集文字、图片、视频,形式不限,字数建议在1500字以内。请于7月10日前,将稿件发送至cjrbydwh@163.com,邮件命名“渡江故事+姓名+联系方式”,入选作品将有可能刊登在相关媒体上或汇编成册永久珍藏。

    ■ 1972年 惊心动魄的“武装泅渡”

    “1972年,我第一次参加渡江,当时我在武装泅渡连,在长江里合练了7次,正式渡江1次。没想到渡江结束后约一个星期,因补拍新闻纪录片镜头,结果我们那个连被重新召集起来又渡了一次江。那一年,我们总共渡了9次江!”尽管已时隔半个多世纪,但回想起第一次渡江的情景,81岁的田晓见仍历历在目,自豪满满。

    1972年,田晓见28岁,是武汉无线电器材厂的职工。当年6月,厂里接到通知,要求挑选工作表现良好和水性好的同志参加7·16渡江活动。那时厂里有七八百名工人,最终,包括田晓见在内有10人入选。他们与省新华印刷厂、中南汽修厂、省内燃机厂、省电机厂等厂选出的人员共同组建了一个方队。“每个厂10多人组成一个班,10个厂总共100多人,也称为‘武装泅渡连’。”田晓见说,“我当时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又是党员,游泳技能也不错,所以被选中了。”

    入选后,全体队员被拉到武汉市体育馆的游泳池进行水平测试。“开始去的时候大家信心满满,谁知背着重达三四十斤的相关装备后,一下水就都不行了,人直往下沉!”田晓见回忆说。见此情形,负责测试的人员马上要求所有人卸下部分装备,大家才通过了50米的测试。

    之后便是长达近一个月的训练。田晓见说:“我们厂开始是在汉江居仁门附近的水域训练,每次就在汉江里游几个来回。后来,又到东湖训练,从武大后门下水一直游到对岸九女墩上岸,一次差不多得两个小时。”

    训练虽然很辛苦,但好在厂里保障工作做得好。“厂里非常重视,每次外出训练都是用卡车把我们送到训练的地方,中午再把饭送来。那个年代吃饭是要粮票的,我们的饭管饱,而且隔三岔五有鱼有肉能见荤腥,对我们来说就算是福利了。”他说。

    渡江节当天,田晓见等人早早赶到武昌江边等候。“记得那一天武昌、汉口两岸江边真是人山人海,下水点的渡江队伍从汉阳门一直排到武昌大中华酒楼,甚至到更远的彭刘杨路了,场面真是壮观。”田晓见说,“所有渡江人员都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只听前面一声令下,我们武装泅渡连也随着大部队下水了。”

    当天的水有些急,队伍下水不久便在三号桥墩前遇到一个大漩涡。好在大家按指令及时收拢,很快整理好队形,然后向着对岸奋力进发,终于顺利抵达起水点,成功完成渡江任务。“本以为这就结束了,不料没过几天,又接到通知,因渡江当天镜头不足要补拍武装泅渡连的新闻纪录片镜头,我们这100人又武装重渡了一次。加上这一次,我们那年渡了9次长江。”

    1976年,田晓见又参加了一次渡江活动,并得到了一张长方形的纪念卡片。后来,田晓见加入了长江救援队,成功挽救过多人的生命,其事迹还被拍成公益宣传片在央视等平台播出。

    (整理:张琳 朱家豪)

    ■ 1993年 战胜激流成功登岸

    1993年,第27届横渡长江活动升级为“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那一年,20岁的陈建辉正在武汉求学,得知学校渡江队招募队员,生长在长江边的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他与“渡江节”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启。

    陈建辉回忆说,当年备战渡江节时,全队每天都要到附近的一家游泳馆练习游泳,提高水平。后来又经过陆上队列训练、东湖测试、长江试渡,大家逐渐找到了横渡长江的感觉。

    1993年9月1日,渡江节当天,长江水情很复杂,水流很急,水文情报显示早6时至7时最高流速达每秒2.75米。当年除了本地的游泳爱好者外,还有世界各地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当时有50多个方队渡江,场面宏大壮观。由于训练充分,陈建辉本人顺利渡江成功。

    他回忆说:“当年,我们下水不久方队就被冲散了,不少人都被冲到下游去了。我比较幸运,最后在滨江公园那里成功起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第一次渡江就在惊涛骇浪中接受了考验。让我想起毛主席的两句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那次渡江,对陈建辉的人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铸就了他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的强大动力。大学毕业后,陈建辉经过努力,通过了武汉大学研究生考试和省直公务员考试,在武昌一家机关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涯。

    “尽管后来20多年里,因为工作繁忙,我未能再参与渡江节,但每年的渡江新闻总让我心潮澎湃。每次乘车经过武汉长江大桥,我总会深情地凝望江水,那座飞架的大桥,那耸立的龟山、蛇山……”他说。

    2017年第43届渡江节时,陈建辉心中的渡江梦再次点燃。经过训练,他顺利通过了测试,成为横渡方队的一员,再次投身长江的怀抱。此外他还不断挑战自我,连续三年参加了武汉马拉松赛事。

    2025年,武汉将迎来第50届渡江节。6月22日,陈建辉随“九州通好药师”方队在东湖完成了渡江节集中测试赛。“回顾这32年的渡江之旅,我与无数参与者一同见证了武汉的蝶变与发展。渡江节传承的体育精神教会了我:真正的渡江不仅是拼搏与征服,更是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觉醒,在激流中稳舵前行的勇气。”他说。

    (整理:张琳 朱家豪)

    ■ 1996年 “四世同堂”横渡长江

    年近八旬的宋世安出身于游泳世家,他的母亲晁新民曾是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参加过28次横渡长江,曾荣获全国横渡长江第一名并三次陪同毛主席畅游长江。1996年渡江节,77岁的晁新民率领5个儿子、5个孙子、外加一个重孙,高举“四世同堂”牌子畅游长江,成为渡江节历史上的佳话。

    宋世安兄弟共5人,从小就在母亲晁新民的教育和陪伴下学会了游泳,后来又在业余体校接受了系列游泳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游泳技能,除每年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游泳赛事活动外,还经常代表各自学校或单位参加横渡长江活动。在晁新民的影响下,宋家的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擅长游泳,这为后来实现“四世同堂”横渡长江打下了坚实基础。

    兄弟5人中,宋世安排行老二,他5岁时被母亲送到业余体校学游泳,13岁时首次横渡长江,此后连续参加了多届渡江节。后来,宋世安成为武汉市游泳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常年负责渡江节相关赛事组织工作。

    在宋世安的记忆中,1996年,母亲晁新民正准备随市文教卫系统组建的方队参加横渡长江活动,他则在企业方队里担任水下负责人(连长)。那年渡江节前夕,有人找到晁新民,提出能否组织一个“四世同堂”的小规模方队横渡长江?

    随后,晁新民与5个儿子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并马上作了分工:“四世同堂”的标识牌及托浮装置由大哥、三弟、四弟负责;水下推拉人员的安排、现场指挥由经验最丰富的宋世安负责。

    1996年8月31日,渡江当天下水前,晁新民再三强调:现场一定都要听宋世安的指挥,所有人必须按事先的分工安排:推的推,拉的拉。以标识牌为中心,抱团前行……

    宋世安回忆说:“随后,我母亲带着我们兄弟5人、我的3个儿子、我三弟和四弟的儿子、我大哥的外孙,以及我的同学和泳友们,推着‘四世同堂’的牌子,成功地渡过了长江。”

    “当时也没有刻意进行训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渡江老手(除了第四代),大哥的外孙虽然只有4岁,但已学会了游泳且不怕水,我们安排了两人贴身保护他,在后面扶着标识牌一起走……渡江当天是晴天,水流也不急,我们方队下水的排序不前不后,应该是中间偏前;渡江过程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风险,最终大家一起安全成功地渡过了长江。”

    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宋世安与长江结缘半个多世纪,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在有生之年,我将不遗余力宣传和推广渡江节,推动渡江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这张城市名片越来越亮!”

    (整理:张琳 朱家豪)

    ■ 2024年 “00后”用镜头传承热爱

    “00后”王良圆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小时候,爷爷常牵着他的手,漫步在汉口龙王庙旁的江滩。夏日的傍晚,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跳动的钻石。爷爷一边帮他活动手脚做热身,一边轻声讲述着渡江节的故事。

    那时候,爷爷的话语里,满是对渡江节的热爱与敬意。王良圆听得入神,望着江面,想象着众多渡江者劈波斩浪的壮观场面,心中满是向往。从那时起,渡江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随着岁月流转,从拥有个人第一台相机开始,王良圆就有意识地用镜头记录渡江节,他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参与渡江节的最佳方式。每逢渡江节活动,他都早早来到现场,寻找最佳拍摄位置,心中满是期待。这些年,他用镜头捕捉了许多瞬间——选手到达终点时的欢呼雀跃,队员们在江水中奋力拼搏的专注神情,观众在岸边加油助威的热烈场面……

    最让王良圆难忘的是2024年渡江节,当时在现场,王良圆记录下了一个难忘的瞬间。当时硚口区方队在江中横渡,他先拍摄了运动员入水时的正面画面,将长江大桥和选手入水的场景收入镜头中。

    但王良圆觉得还不够,他想要捕捉更多细节,于是跑到远处,想要拍摄渡江画面与城市同框的效果。当他看到横渡方队到达江中间时,就果断按下快门!那一刻,他用连拍模式,记录了选手们中流击水的豪迈气概。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特别想要捕捉选手们搏浪大江的姿态与长江大桥同框的画面,那种动感和拼搏精神,是我想传达的。”

    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摄影报》选中刊登。当王良圆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这份专业报刊上时,心中满是感慨,这不仅是对他摄影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渡江节这一独特文化活动的宣传与推广。他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画面,更是在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与精神。他的作品刊登后,身边的摄影朋友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王良圆说:“这张照片让大家看到了武汉的城市精神,感受了渡江节的魅力。”

    作为一名“00后”,王良圆觉得渡江活动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体能与意志的考验,更是传承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载体,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他表示,未来会继续用他的相机记录渡江节每一个精彩瞬间,将这份传承与热爱永远珍藏,同时他也迫切希望能尽快学会游泳,亲身参与渡江节,在长江激流中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情壮志。

    (整理:张琳 朱家豪)

    ■ 2025年 挑战人生首场渡江节

    近几年,青春渡方队为历史悠久的武汉7·16渡江节注入了新的激情,展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蓬勃朝气与满满活力,今年的青春渡方队早已组建完毕并在公开水域进行了多次训练。队中年龄最小的选手14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其中既有刚参加完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也有在校大学生……

    刚满14岁的殷西武,是今年渡江节青春渡方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他从万松园路小学毕业后,目前在市十二初读书,不光喜欢游泳,足球踢得也不错。殷西武的父亲说:“他在队里主要踢边锋,跟着球队拿过不少冠军呢。”

    殷西武6岁开始练习游泳,10岁那年,在父母及朋友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第一次横渡汉江。“第一次在江里面游泳,心里既兴奋又害怕,但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刚下水时有点慌,后来就越游越有信心。”他说。

    后来,殷西武又在父母带领下横渡了长江。“在江里游泳跟游泳池里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江水是流动的,而且流速还很快,会消耗更多体力,对我们的游泳技术也有更高要求。”

    今年,殷西武满14岁,他在父亲带领下报了名,希望能参加渡江节方队横渡活动。为了确保殷西武通过水平测试,父亲还专门找了一位教练,在渡江资格测试赛前带他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突击训练。5月份,殷西武在少儿体校参加资格测试,以8分27秒完赛,成绩合格,被录取后编入了青春渡方队。

    6月22日,2025年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集中测试赛在东湖听涛景区进行,殷西武作为青春渡方队成员之一,顺利完成了2000米游程。他在赛后开心地说:“今天测试我感觉挺好的,水也不冷,全程游下来比较轻松,不是很累,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现在我可以大声说一句,渡江节我来了!”他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随队训练,要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人生中第一场“7·16渡江节”。

    殷西武的父亲介绍说:“我们鼓励他参加渡江节,就是想让他感受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渡江精神,也希望他把渡江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参加渡江节这样的大型活动,不仅可以磨炼意志,还可以认识和结交更多人,打开视野,有助于他今后的成长。”

    (整理:张琳 朱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