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中信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孙巍
黄孝河是武汉一条重要的排涝通道。我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黄孝河。现在的黄孝河两岸绿树成荫、水质改善,有很多居民在附近散步游玩,我也常去河边走走,拍拍照片。
只不过,我看着黄孝河,又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感情。
黄孝河分为暗涵和明渠。早些年,暗涵和明渠直接相连,暗涵的污水直接排到明渠来。多年以前,我们所看到的黄孝河,部分水域是黑色的。我的工作就是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设计,当时心里有个念头:我一定要为黄孝河的治理出一份力。
2016年,武汉市启动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在暗涵和明渠连接处,设立了钢坝闸,截住了来自暗涵的污水,再把它们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由于黄孝河暗涵汇水范围为合流区,每到下雨天,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流入暗涵,钢坝没办法完全拦住,污水厂也来不及处理。
为了进一步解决河水环境污染及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武汉市水务局启动了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2018年,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的设计工作,我加入了治理黄孝河的项目设计团队。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结合整体工程方案需求,我们决定还城市一座“地下人工湖”——在后湖公园下建设一座25万立方米的地下调蓄池,并在黄孝河末端建设一座溢流污染强化处理设施,将雨天所产生的合流制溢流污水进行截流、调蓄,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这样一来就能显著减少入河污染,从而保护黄孝河。
设计团队冥思苦想,多次头脑风暴后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结合调蓄池的使用功能,利用出水溢流墙的方式将庞大的调蓄池分隔成多个蓄水室,从而可以兼顾各种雨情,不仅降低运维管理压力,也可提高调蓄池的使用效率。调蓄池根据不同雨情还能切换为以水环境保护或提高排涝能力两个不同功能为主的模式,不仅保护水体环境,也可提高城市韧性。整个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新建了3个、共计45万立方米的地下调蓄池,相当于200多个标准游泳池,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调蓄池群之一,显著提升了雨季溢流污染控制能力。
2021年12月,调蓄池正式建成,2022年9月,调蓄池正式投用,现在已经运行了两年多。我们经常进行回访,发现它实际使用的效果很好,能确保黄孝河的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
如今,调蓄池的上方还建成了公园,有不少居民会来唱歌、跳舞、健身。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和我的团队,但黄孝河变得更美了,工程实现了预期效果,我们的努力能让周边居民的生活更幸福,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民日报记者吴君 葛孟超采访整理
(刊载于6月25日《人民日报》4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