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大道通万里 共饮一杯茶

——万里茶道博览馆观展记

    万里茶道博览馆内,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实证研究中心主任陈勇讲述英文标牌“HANKOW”的由来。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展出的中西式茶壶、茶炊琳琅满目。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 长江日报记者徐璐

    万里茶道博览馆正在布展,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6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武汉客厅,先睹为快。

    在博览馆中央展厅,一组134年前的照片被挂在墙上,讲述着1891年春天的故事。俄国皇太子尼古拉的访汉盛况在此定格:照片里,汉口码头上临时搭建了盛大的彩门,旁边陈列着“阜昌公司”俄文门匾。这组珍贵影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记录这一重大外交事件的原版影像,见证了汉口作为19世纪后半叶世界国际贸易中心之一的历史。

    印有“HANKOW TEA”(汉口茶)的茶叶运输箱、百年前带有“囍”字的俄文“XAHbkoy”(汉口)茶砖、印着中国茶人形象的世界首枚茶叶邮票……800余件展品涵盖万里茶道上的中外器具、照片、绘画、信笺、票据、包装箱、广告、出版物等,它们就像在一条时光长廊中诉说着万里茶道与汉口“东方茶港”的传奇。

    这些珍贵文物是陈勇和团队成员历时30年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此次展出的只是一部分,他们的藏品有近1万件。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实证研究中心主任、59岁的陈勇说:“我半生的心血都在这里。”

    2023年10月,陈勇和团队成员曾在北京展出“历史的动脉——‘一带一路’与万里茶道实证研究成果展”,随“第九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大会”成为首个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成果清单的茶文化专题展。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参观时被展品的珍贵性和历史价值震撼。如今,这一展览回到武汉,在万里茶道博览馆陈列,并新增“楚茶天下香”板块,更完整地呈现了湖北武汉在万里茶道中的核心地位。

    ■ 影像中的“东方茶港”:

    汉口之名驰名世界

    万里茶道博览馆里,一组公元1900年前后的立体照片生动再现了汉口码头茶叶贸易的盛况——码头工人往来如织,茶叶堆积如山,江面商船云集。照片背面以英、法、德、俄等六国文字标注“汉口茶”,赫然印着“汉口,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陈勇感慨地说:“从这些影像不难看出,汉口‘东方茶港’之名是当时世界叫出来的。汉口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集散地,更是19世纪全球茶叶贸易中心。”

    陈勇对记者说:“前面那张俄国皇太子访汉的照片原为俄国皇室珍藏,后流出,最终于海外拍卖行购回。它回归武汉,填补了历史空白,让今人能真实地看到汉口在1891年成为中国外交主场的盛大场景。”

    博览馆中,清代程颂万的《楚望阁诗集》原件记载了俄国皇太子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晴川阁的会晤;一组组19世纪茶叶出口票据和贸易报告则以精确的历史细节,佐证了汉口红茶、青砖茶的出口量位居全国之首的事实。当时,汉口茶叶出口数量起伏,会引起国际茶叶市场价格波动。

    陈勇与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合著出版的《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也被陈列在展览中,该书揭示了汉口百年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地位。书中有“万里茶道”专章,以大量邮票、茶叶包装等照片还原了汉口作为国际商埠的繁荣景象。

    ■ 铁茶盒中的传奇:

    “汉口茶”品牌享誉全球

    万里茶道博览馆内,一件20世纪初的红色铁茶盒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盒面上,白胡子“博京爷爷”手持俄文包装的茶叶,身旁的英文标识“HANKOW TEA”熠熠生辉。这位慈祥的老人形象曾是西方市场公认的汉口茶品牌象征。“这些铁茶盒上用英文、法文写着用量和泡茶方法,用俄文及东欧文字注明是上等好茶,还有印度茶和锡兰茶‘傍’汉口茶名牌,证明汉口茶在当时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品牌。”陈勇指着展柜中的一件件展品说。

    2016年,90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考察这些文物时说:“俄国的汉口茶广告使用英文,正是因为汉口茶不仅占领俄国市场,更通过万里茶道远销欧美。”他看到“博京爷爷”品牌的铁茶盒后赞叹:“这是很好的国际品牌。”

    1893年汉口发行的邮票《担茶人》也被陈列在展览中。这是全球第一套以茶叶为形象的邮票,4年里发行了十多个版次,寄往世界各地,使汉口“担茶人”形象成为西方认知中国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展柜中,陈勇从欧洲寻获的“HANKOW”标牌与1877年《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码头照片共同见证,从汉口江岸码头真实的劳作场景到国际市场的品牌标识制作,中国茶叶完成了从商品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汉口茶的辉煌在展览中呈现为丰富的细节。据《夏口县志》记载,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汉口茶商包揽了20个一等金牌奖中的18个。陈勇收藏了一件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参赛茶箱,将汉口茶征战世界市场的历史又提前了。“这件刻有‘HANKOW CONGOU(汉口工夫红茶)’字样的茶箱证明,早在152年前,中国茶就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上。”

    据《汉口租界志》记载,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汉口茶叶出口的全盛时期,出口量占全国的比例最高时达到80%。“这是一个‘东方港口’对全球市场的贡献。”陈勇站在博览馆内一幅巨幅地图前说。这些文物串联起的不仅是茶叶贸易史,更是古老东方大国通过珍美物产造福世界的辉煌篇章。

    ■ 茶器里的文明对话:

    中国茶具引领全球风尚

    万里茶道博览馆珍藏的茶器见证了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从煮茶、运茶到品茶,每一件器物都彰显着中国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对全球生活方式的生动塑造力。

    在博览馆的一个展区里,几个大玻璃柜展示着中国输出世界的各种茶壶。中国壶的设计大方实用,体现着东方智慧与实用美学。不同的壶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茶馆里的铜壶多是壶嘴细长,方便店小二提壶穿梭于客人间将茶水倾泻入盏,手腕翻转间是市井烟火里的从容技艺;用于商道驿站的茶壶是短扁的宽嘴,讲究一个“快”字,哗啦啦“倾吐”茶汤,过路人仰头痛饮,映现着风尘仆仆的生计。海外茶壶则演变为精巧的茶炊,球形、桶形、花瓶状各具特色,后期更在壶身装上龙头,将实用与优雅完美结合。

    博览馆中的各式茶叶容器更是一部中国工艺与世界交汇的史诗。乾隆青花山水纹茶叶罐的繁复工艺,展现了中国制瓷技术的精湛;广彩纹章茶叶罐的金彩描边,将东方富丽堂皇的审美推向极致……

    记者在19世纪“十三行”的满工镂雕木茶盒前驻足良久,看到小小的盒盖上竟雕刻着草木亭台和22个人物,不禁赞叹中国工匠的无双技艺。清代运茶队的一串驼铃被挂在墙角,轻轻一碰还能发出悠扬的铃声,就像在诉说中国商队跨越万里的往事。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绘了一段饮茶场景:“黄昏来临,烧晚茶的茶炊,在桌上闪光,咝咝作响,热着中国茶壶里的茶水,轻轻的水汽在它下面飘荡。”这段诗歌旁注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时刻,也印证了中国文化通过万里茶道传入欧洲的美景。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笃勤看过这些展品后说,它们不仅佐证了汉口“东方茶港”的辉煌历史,更以实物对既有史料形成补充。他认为,它们不仅仅对研究万里茶道有历史价值,对研究近代武汉对外贸易亦有价值。同时,这些茶炊、茶具、商标等实物是湖北茶文化的一部分,对湖北近代茶叶贸易史、茶栽培史、饮茶风俗等多种维度提供了具象化的研究样本,更让武汉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细节得以通过实物载体被更系统地梳理、解读。

    今年,武汉市提出,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在5月份召开的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万里茶道被确立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4张城市名片之一。万里茶道博览馆以实物为证,静静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茶炊氤氲的温暖、茶箱“跋涉”的历程、商旅往来的足迹,都向人们展现了中国茶叶如何融入世界、世界又如何因茶与中国相遇。这段历史不仅铭刻了汉口的辉煌,更见证了中华文明以茶为媒连接世界的智慧和胸襟。

    (参与采写:叶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