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两位岳阳人的格局

    □ 龚盛辉

    登上岳阳楼,面对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湖面,尽情敞开胸怀,任由远方掠来的湖风,带着大湖的暖意、大湖的粗犷,呼呼地吹荡、撞击胸膛,放声吟诵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是怎样一种感觉?气吞山河啊!

    站在与岳阳楼隔湖相望的君山顶上,抬头仰望,湛蓝深邃,洁云朵朵;平目远眺,烟波浩渺,无边无际;低首俯视,白浪滔滔,千帆竞渡。

    此时此刻,除了感到自身渺小,别的一切都那么辽阔与宏大。

    漫步在岳阳城古街小巷,猛然听到叶蔚林作词、白诚仁作曲、何继光演唱的《洞庭鱼米香》:“洞庭湖上好风光/八月风吹稻花香/千张白帆盖湖面/金丝鲤鱼装满仓/洞庭啊湖上啊……”

    听着这高亢嘹亮、充满感染力的歌声,哪怕有着超人自抑能力的人,他的心脏也会随着歌曲欢快的旋律,情不自禁地一起一伏跳荡起来,然后冲出胸腔,随着歌声飘起,去往九霄云外。

    静立在城陵矶洞庭湖入江口,望着长江浊浪翻卷自西而来,一路携着轰然涛声滚荡东去,耳畔就会油然回响一个声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脑海里随之出现一个个穿越时空的画面:腥风血雨的古战场、将士搏杀的刀光剑影、城头旗帜的起起落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岳阳这片神奇沃土,以其洞庭湖一般博大的胸腔、洞庭湖水般甘甜的乳汁、洞庭湖一般深厚的文化,养育了一批又一批襟怀无私、目光辽阔、理想高远的岳阳人。

    左宗棠,就是一个典型的岳阳人。这位湖南岳阳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耕读传世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左宗棠认为一年四季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在春天,“渔蓑句好真堪画,燕子日长宜读书”;在夏天,“清荫满阶开画本,古香一榻坐书城”;在秋天,“孤云出岫真堪画,远水粘天宜读书”;在冬天,“雪窗快展时晴贴,山馆闲临欲雨图”。而夜间更是读书的好时候,“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读书”。他蛰居在柳庄这个清静之地,潜心研读,读出了“观书要高着眼孔”“异书多读当加餐”的独特感受,“吟诗妙得忘荃意,读史频闻拍案声”,“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的精妙意境。

    读书,没能助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便由于种种原因,在科试场中屡屡落第。但读书,让他打开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宽阔胸襟,立下了高远志向,他崇拜的偶像便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左宗棠从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干起,一步步成长为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者传承者,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而其中收复新疆之举,更是于国于民功莫大焉,彪炳史册。

    19世纪中叶,国家领土面临四面遭侵危局。面对强敌,妥协派不断议和、割地、赔款;左宗棠始终坚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后人赞之“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

    清朝当局召集君臣商议此事。面对李鸿章等人“新疆是不毛之地,送人罢了”的荒谬主张,左宗棠力争出兵收复新疆。慈禧太后准许左宗棠出兵,但一不给军费、二不给粮草。阻力重重、局面荒诞,左宗棠收复国土、固我边塞大志不移,四出游说,筹集军费,终得胡雪岩、乔致庸等红顶商人资助。而他个人的俸禄,每年只寄给家里两百大洋,其余的均用作戍边将士的饷银。

    以一己之力筹集一场战争的军费,这是何等的决心、何等的魄力!

    如此以家养军、克家不私,这需要怎样的情怀、怎样的胸襟!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率军向新疆出发,他除了带去两万湘军、粮饷,还随身带去一具棺材,以此宣告国人:“边土不复、死不回还!”

    抬棺出征,这需要何等的决绝、何等的胆魄!

    左宗棠根据“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方针,首先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再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南疆门户洞开后,再克南疆东四城,然后又趁敌内部混乱,挥兵急进西四城,迫使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挽狂澜于既倒,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凭一己意志为国家挽回六分之一的国土,这对国家与民族是怎样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几人能为?

    湖南岳阳人左宗棠做到了!梁启超评价他“五百年第一伟人”,左宗棠当之无愧!

    做常人难做之事,为常人难为之人。这就是湖南岳阳人的品性!

    岳阳汨罗市一个叫唐家桥新屋里的地方,有一处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的赣派乡间民居。它前临白沙河、后靠月形山,非常气派,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9个天井外加1个罩亭,有大小37间房屋,而且它非常坚固,在经历了两个半世纪风雨侵蚀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当年青砖青瓦的容貌、巍然而立的雄姿。

    这间民居里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元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代表人物之一——任弼时。他的人生、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和庇护他成长的故居一样朴实无华、历久弥新,让人常讲常鲜。

    1924年,任弼时即将结束苏联留学回国参加革命工作。回国前夕,他与比自己早十个月参加党组织的族兄任作民前往拜谒列宁墓。在红场上,任作民问任弼时:“你已经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了吗?”

    任弼时神情坚毅地回答:“决定了。”这简简单单三个字,绘就了他一生忠诚革命事业的人生底色。

    任弼时的父亲是乡村教师。父亲自幼教他读书,并为儿子取名“培国”,希望儿子将来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任弼时不负父望,从小喜欢阅读,并渐渐接触到进步思想。“五四运动”后,年仅16岁的任弼时怀揣革命志向,与其他青年一样梦想赴海外求学,探寻引领中国富强的道路。1921年,他终于与刘少奇等人一道踏上前往苏俄的征途。出国前,任弼时给家人修书辞行,他在信中写道:“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这,便是少年任弼时的胸怀与抱负!

    1924年,20岁的任弼时归国后,全身心投入他终生致力的革命之中,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长职务。1928年10月,任弼时接令赴安徽参加重要会议,行程被党内叛徒泄露,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受尽酷刑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三个月后,国民党因未寻得任何线索,不得不将他从监狱中释放。1929年末,任弼时在上海负责省委工作时,不幸再次被捕。被捕前,他将身边的中央文件吞进肚里,保护了党的机密安全。在狱中,敌人对他施用电刑,在他后背心留下了两个拳头般大小的灼伤口,当场昏死过去。当周恩来率特科人员把他营救出狱时,他已经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浑身焦煳,气息奄奄。即使这样,每次受刑回来,他都对狱中的战友们说:“我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要经得住考验,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怎样的胸怀方能孕育如此高远的理想?啥样的意志才能撑起这身铮铮铁骨?

    他来到瑞金革命根据地,只休息数日便重返工作岗位。历经两次被捕、两年多牢狱,尤其是遭受高强度电流,对他的内脏器官造成严重伤害,这时他的身体已经令人担忧。即使这样,任弼时依然是“三怕”:一怕工作太少。他反复请求组织,不要把他当病人,不断向组织要工作、要任务,每天都把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二怕麻烦别人。他认为无论任务大小均须亲力亲为,强调个人要尽责,即便生病也坚持完成自身任务,不能给他人增添负担,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旁人劝他早日歇息,明日再续。任弼时却言,明日还有明日事,今日能行百里,何必止步于九十九。三怕开支过大。他在革命岁月中养成了节俭习惯,认为钱应花在关键处,身为党内高层,他生活俭朴,背心由旧毛巾改制。他常告诫家人,生活中能节俭就节俭,未来还有许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但是任弼时有“一不怕”,就是尊上不唯上、不惧上。陈独秀是他的恩师,一次师生俩讨论问题时发生争吵。陈独秀说他:“你不喜欢老师。”任弼时说:“吾喜欢老师。”陈独秀说:“那为何还和我吵?”任弼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发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内很多领导人不理解、不接受,毛泽东曲高和寡,这时任弼时站出来,支持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两人从此成为配合默契的好战友。长征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公然分裂党和红军,试图收买、拉拢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任弼时、贺龙坚决斗争,下令烧掉张国焘送来的文件,与朱德一道做好部队稳定团结工作,粉碎了张国焘分裂阴谋,最终率领红二方面军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这“三怕”“一不怕”的背后,是多么坦荡的胸怀、多么纯净的心灵!

    1949年3月,新中国诞生在即,中共中央决定“进京赶考”。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决定给任弼时做一套体面一些的新衣裳。任弼时婉拒了,说:“我们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也应该穿着这身衣服治国家。”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朴素的本色!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这时,任弼时身体每况愈下,同时患上了顽固性高血压、脑血管及肾脏、心脏主动脉硬化,左脑受损,一级心衰,并伴有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症状。开国大典时,任弼时因病在西山住院未能亲临。他只能卧床望窗,通过收音机聆听自己的战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党中央决定让任弼时前往苏联治疗。1950年初,他的病情刚有好转,又提出要回国工作。周恩来说:“你错过了1949年开国大典,今年的国庆也不想亲眼见证吗?”听了这话,任弼时同意在医院多休养几日,但到了四月,便执意回到了祖国,坚持半天休息、半天工作。

    国庆这天,任弼时如愿以偿地登上天安门,望着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欢呼的人群,他心潮澎湃,激动得双眼泛着泪光。

    国庆余韵犹存,朝鲜战争爆发了。党中央毅然决定抗美援朝,重病在身的任弼时,心中仍满怀为国效力的热忱,渴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身在家中、心系战场,全身心投入朝鲜战事研究上。

    志愿军出征朝鲜前一日深夜,任弼时还在灯下对着地图研究即将打响的抗美援朝战争。夫人刘琮英劝他早些休息,明天再工作。任弼时还是那句话:“今天的事情今天毕,明天还有明天事。”他拿起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这竟是他为革命工作的最后一笔、人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叶剑英称赞他:“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也有人称他是“被子”,常常关心和帮助他人,像被子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庇护。

    还有人说他是“党内的妈妈”,如同母亲般关怀和照顾同志,关心他人的需求,给予大家帮助。

    作为一个职业革命者该吃的苦,甚至不该吃的苦,任弼时都吃尽了。他46年的生命,就像雨后晴朗的天空,一片纯蓝,不带一丝杂质,让人感受到无边宽阔。他的人生历程,亦如他故乡的八百里洞庭,波涛汹涌、坦坦荡荡。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任弼时的一生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

    什么叫纯粹?任弼时就是纯粹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