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构建国际领先的CGT药物中试平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的“经开答卷”

    武汉经开生物医药创新园效果图。

    CGT药物中试平台签约仪式。

    可以改变疾病治疗的根本方式,细胞与基因治疗(简称CGT)被誉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终极疗法”,号称“生物医药芯片”。一周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次对CGT药品进行了系统而权威的定义。

    在武汉经开区,生物医药创新园区目标直指国际领先的CGT药物中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吸引全国神经科学与细胞基因治疗学者、企业合作创新。

    几天前,来汉参会的数家单位频频点赞武汉经开区生物医药创新园区的创新举措:“创新驱动、创新要素聚集,‘园中园’即将诠释武汉创新的‘经开答卷’。”

    ■ 三方聚力破局

    一场资源整合的融合实践

    6月13日,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经开产投集团)、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生物)与布林凯斯(武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林凯斯)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车谷首个CGT药物中试平台。该平台将入驻武汉经开生物医药创新园。

    三家单位,三方力量,聚合创新。

    在这场产业突围中,武汉经开产投集团、海特生物、布林凯斯三方形成“黄金三角”,共同为CGT药物研发提供全链条支持,标志着武汉经开区在生物医药新赛道迈出关键一步。

    武汉经开产投集团作为国有资本平台,通过梳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网络,将闲置地块重新打造为脑科学和基因治疗领域的中试基地,投资5亿元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对接国家药监局等机构单位,为平台争取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后期还将投入中试设备等支持。

    海特生物作为武汉经开区深耕30余年的上市企业,链接市场端和产业端,开放其成熟的GMP生产车间、质量管控体系,派驻数名资深工程师参与平台建设。

    创始人为国家杰青徐富强研究员、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孵化地专注于脑神经示踪工具和细胞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研制的研发型企业——布林凯斯则带来自主研发的“病毒载体大规模制备技术、AI辅助的血清型筛选技术”等21项核心专利,将国际领先的病毒载体技术导入闲置地块转型的生物医药园区平台,为平台提供技术源头活水。

    这种通过新兴技术赋能与产权关系厘清的双轮驱动,使闲置地块从“沉睡资产”转化为承载脑科学等前沿产业的高标准“园中园”创新载体。

    短短3个月,三方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场地改造的前期筹备,展现出“经开速度”。

    三方协作的创新举措,正是回应武汉经开区提出的“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响亮答题。

    ■ 研发产业化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介绍,CGT以活细胞或基因为载体,通过修复、替换或重编程人体细胞核基因,开启了以“治愈”为目标的新型医疗模式。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CGT产品获批上市,在中国,伴随监管政策日趋明晰、产业链持续完善,CGT已从“实验室探索”步入“产业化爆发”的关键阶段。

    “尽管上海、深圳等地已率先布局产业集群,武汉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更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填补华中地区CGT全产业链的空白,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高效衔接。”陈亚称,这是中国技术发展的窗口期,更是武汉医药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

    CGT技术虽然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面临诸多挑战——制备复杂、成本昂贵、技术更迭快、研发门槛和个性化程度高等问题,导致多数创新成果止步于中试环节。

    武汉经开区搭建的中试平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致力于为CGT药物研发企业提供“载体开发—工艺优化—产业转化—合规服务”的全链条支持,帮助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跨越从实验室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死亡谷”。

    “细胞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药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遗传性罕见病,种类繁多且技术复杂,因此需要专业服务平台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脑转化中心主任、布林凯斯董事长徐富强介绍,这类平台不仅能减少公司雇佣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徐富强坦言:“武汉经开区的优势在于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武汉经开区对于药物研发、申报以及技术方面具有强大整合能力、大胆创新行为,是非常可贵的。”

    近期,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启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称,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武汉在先进药物疗法和脑科学相结合领域非常超前,同时,他建议:“希望平台加快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

    “武汉医疗资源丰富,围绕本地场景,发挥武汉经开车产业优势,灵活切入到大健康产业的CGT药物细分赛道,也是一种发展可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黄天文对平台发展建言。

    ■ 一场关于“敢不敢”的探索

    存量资产焕新

    作为湖北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如何在“支点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正在把创新书写在发展的大旗上“二次创业”,以改革创新精神勇当发展先锋。

    其中聚集创新要素、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创新园区“园中园”发展从1.0升级到如今的3.0版。

    1993年,初代创新园主要解决厂房和租房问题,以房屋租赁为主要特点,提供基础的物业服务。

    2018年,升级版的2.0创新园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特点,提供智能化综合物业服务,以投资成熟企业为特点,提供金融服务。

    如今,平台入驻的生物医药创新园区,正是“园中园”3.0迭代版。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建立‘中试平台’为特点,提供公共研发服务。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特点,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以科学家和企业家邻里办公为特点,提供双向奔赴的成果转化服务。”

    据了解,进行“敢不敢”探索,平台将探索“租转股”模式。改变传统交租金的方式,焕新存量资产,武汉经开产投集团、海特生物、布林凯斯三方分别持股,尝试切实打通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高效协同,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随着政策持续利好、技术不断突破,叠加国家医保丙类目录的落地,CGT产业正站在腾飞的风口。”陈亚称,武汉经开区正在抢抓机遇,大胆创新。

    ■ 全链条赋能

    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6月13日至17日,全国性的2025神经科学与细胞基因治疗前沿技术研讨会、培训班活动在武汉经开区举办。

    活动议题聚焦抑郁症神经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疗法开发、神经环路精准解析、罕见病基因治疗临床转化等核心方向,覆盖从基础机制探索到药物研发落地的全链条,旨在破解技术瓶颈,明晰产业转化路径。

    6月16日,在2025神经科学与细胞基因治疗前沿技术培训班的南太子湖教室中,布林凯斯总监、环路研究专家苏鹏博士,对到场的外地同行们进行环路示踪病毒讲解及注射方案上手操作指导。

    携手共创多元价值,2026年将完工的生物医药创新园区“园中园”采用“工业上楼”模式,垂直整合研发、生产与办公空间,提供共享实验室、中试平台、集中式蒸汽供应、集中式污水处理、会议室等办公与配套条件。

    “有生命的产业园不是靠补贴堆砌,而是有真实的产业逻辑和清晰的战略方向支撑。”陈亚称,“我们的目标,全国各地的高校团队能够在这里实现‘楼上搞研发、楼下做转化’。”

    “以病毒载体为关键工具,架设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培育复合型人才,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化。”日前,徐富强在介绍平台时表示。

    根据武汉经开区战略布局,武汉经开产投集团肩负“产业投资引领者”和“科技创新培育者”两大使命,聚焦武汉经开区“13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成为“产业投资、科创孵化、资产经营、园区开发”四位一体的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平台。

    抢占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制高点,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不久后的武汉经开区,繁忙的智造产线与前沿新兴医药产业交相辉映,既轰鸣着汽车工业的铿锵脉搏,也跃动着生物医药的智慧之光。

    武汉经开产投集团介绍,生物医药创新园区将设立一支专项基金、配套一组支持政策、引育一批领军企业、引进一批高校团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建设1+N个专业平台,奋力书写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经开答卷”。

    (撰文陈洁 通讯员陈佳 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