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三线”勾勒城市“工笔画”

    (上接第一版)

    市园林和林业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4年,全市共修复破损山体80余座,市民推窗见绿已成常态。

    沿江而生的生态红利也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逐渐释放。

    白沙洲长江大桥下的洪山区武金堤曾是一处令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周边的老住户至今记忆犹新:堤外沙滩上,一字排开十多个砂石码头,堆砂场连绵起伏,有的高达30多米,如同荒凉的小山。砂场24小时轰鸣作业,机器声震耳欲聋,居民们只能紧闭窗户。“那时候开窗就是灰,晾个衣服回来都一层土。”一位老住户回忆道。

    还滩于民、还岸于民,一场动真格的江滩整治让砂石滩变成了公园。“这里有益母草、接骨木。”市民王女士笑着说,“以前孩子只能从课本上认识植物,现在江滩就是活教材。”

    青山江滩所在地过去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运砂石、钢材的车辆往来不断,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从拆除搬迁、腾退滩地到生态修复、系统布局,7.5公里生态堤岸已化身全市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景观江滩。在青山湿地,杂乱荒滩成了“七彩花滩”,不仅游客接踵而至,小天鹅、棉凫、水雉、白胸翡翠、红隼等100余种鸟类也常来做客。

    土生土长的青山区小朋友夏以宁这样描述青山江滩:我有一个秘密花园,离寓所步行不过10分钟,唤作青山江滩。那是长江遗落的一页诗笺。这江滩绵亘数十里,风景殊胜,宜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

    ■ 沿江布局商务区,依山打造创新带

    在二七滨江商务区,形如玉米的泰康金融中心刺破云霄,与周大福金融中心等摩天楼共筑黄金天际线。

    龙王庙旁,正在建设嘉里中心,汉正街百年商脉在玻璃幕墙间续写新篇。

    向高空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汉江湾畔,硚口区的“柱状经济”发展有了新载体,“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城市绿带”“生态秀带”。

    长江南岸,武昌滨江商务核心区强化了整体天际线韵律。

    蛇山,这座横贯东西的山体,将武昌古城分为北城和南城。在蛇山北坡鼓楼洞改造现场,拆除的老房址正为文旅商圈腾挪空间。

    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得胜桥千年老街保留传统风貌建筑,建成长1.2公里的中轴文化漫游街区。这个街区串联武昌江滩公园、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凤凰山、螃蟹岬、昙华林人文小镇,打造长1.8公里的北部山地公共文化廊道。

    四美塘铁路遗址公园里,粉黛乱子草簇拥着绿皮火车,工业记忆转化为文创IP。

    串联大智门火车站和粤汉码头历史路径的三德里片区聚集了老汉口最典型的联排里份建筑和公共建筑,武汉以“绣花功夫”保留了红砖墙、铸铁栏杆等历史元素。

    66岁的市民陈伯翰说:“这些老房子的美,正在被年轻人‘看见’,成为吸引他们前来打卡的‘引流密码’。”

    沿着江、绕着山的地方大不一样了。

    环沙湖的水岸线成为武汉“双碳”产业的热土。预计到2030年,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将集聚1000家“双碳”企业,实现500亿元营收。

    美丽的南太子湖引来东软集团、科大讯飞、百度“萝卜快跑”等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

    二妃山旁,崛起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让武汉WTA赛事吸引世界目光。

    灵山脚下,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

    在武汉,舒展开来的水岸线、山脊线、天际线不只是风景,更是绿色发展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