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姚春燕,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入选武汉市荆楚名师名家(武汉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全国综合实践课程优秀个人,武汉市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
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传统老校,我认为这个“老”有三层含义,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口碑良好,新时代如何擦亮老品牌,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二是学校地处青山区的老城区,周边拆迁,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不改、学风不变、质量不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三是教师身上都有着鲜明的“钢城”地域特色,那就是多年沉淀下来的如钢铁般坚韧的品质,如何发挥好潜力和能动性,是我们的课题。
□ 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校长 姚春燕
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两件特殊的“教具”:一份学生制作的青山区典型水域中微塑料的现状调查图表,一张“豆趣横生”活动中植物生长周期的手绘表。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教育在现场,最好的陪伴是鼓励和相信,相信学生能行,相信老师能干,我们提出“育小能人,创大未来”的办学主张。我和教师团队一同打造“五环践学生态课堂”,优化“乐芽乐伢”生态实践基地,“智慧种植”“昆虫旅馆”成为学生探索生物多样性的窗口,“我是小小河湖长”“豆趣横生”等跨学科生态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校园生态园成为国家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校外基地。2023年二小“乐芽乐伢”环保小队荣获武汉市十佳民间河湖长称号,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称号,2024年学校成功申报并获评“国际生态绿旗学校”,成为区域生态文明教育标杆。
■ 小能人素养
描画快乐小能人的形象
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学校围绕五大关键素养组织的“小能人成长开放秀”实践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操场上,各年级的“校园No.1挑战赛”进入白热化,学生们奔跑、讨论、欢笑,汗水浸湿了衣衫,脸上却洋溢着活力;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如火如荼,学生们被长江的壮美与治理的艰辛深深触动,用深情的朗诵、歌舞情景剧、乐器合奏等方式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与守护决心;生态探究室里针对“青山区典型水域微塑料调查”,孩子们自主设计、反复试验。失败,没关系。调试、查资料、请教、再尝试。
当看到显微镜下的结果时,探究室爆发出激动的欢呼;美术教室变身小小“中华生活美学馆”,用生活里废弃物制作精美的非遗美术作品,栩栩如生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吉祥饰物、活灵活现的中国剪纸;“校园微更新”项目中,一组学生设计的水培绿植架第一次展示就倒塌了。短暂的沮丧后,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原因,重新调研结构,虚心向主任请教,最终用更稳固的方案成功搭建。
在“快乐做能人”的理念下,我们拟定了小能人发展的“五大关键素养”即“身心健康、家国情怀、自主乐学、审美雅趣和学会改变”。
五大核心素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像五色丝线,在二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被精心编织。学生们在真实的挑战与合作中,强健了身心,厚植了家国情怀,点燃了学习热情,提升了审美品位,磨砺了适应与改变的能力。
■ 小能人课程体系
搭建快乐小能人平台
小能人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五育并举推动学生成长。“悦动多巴胺”小能人+体育课程、“生态守护人”小能人+生态体验德育课程、“未来种植者”小能人+劳动课程、“玩转你我的精彩”小能人+智育课程……多彩一体化课程设计搭建学生成长平台,五育并举培育未来领跑人。
“豆趣横生”小能人+生态体验德育课程,最具代表性,以一颗小小的豌豆为核心,巧妙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劳动、英语、音乐等七门学科。学生们不仅亲手播种养护,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更在诗词中感悟农耕文化、在解剖中探索生命奥秘、在废旧改造中激发环保创意、在双语日志中拓宽视野,甚至在AI创作的《豆趣之歌》中感受科技与艺术的碰撞。
这种深度的学科协同,借助显微观察等手段,将课堂延伸至真实世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跨学科思维、责任意识及珍惜粮食的情感,量化成果显著。
■ 小能人五环践学
建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
真正的课堂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互动生态的课堂、是热情智慧的课堂、是体验学习的课堂。“五环践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是一个要学生“动”起来的课堂。
深受学生喜爱的《古风花草灯笼》就是围绕“五环践学”课堂,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将语文的文化内涵、劳动的实践技能、科学的探究思维有机结合,形成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教学模型。以灯笼为文化载体,学习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激发制作创造热情。课上亲手制作灯笼,理解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在材料、结构等探究中建立科学思维。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既掌握学科知识,又培养综合素养。课后举办“古风灯会”学科活动,学生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灯笼朗诵相关诗词,讲解灯笼花草图案的寓意,让课内课外无缝衔接,实现“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科学思维”的多维发展。
■ 小能人智囊团
践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管理策略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管理与之相配套,我们变革管理方式,高度关注每一个人的需求,倡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理念,通过小能人智囊团、教师议事园和家委会问政制,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渠道,学校决策层善举能为。
午餐时间,小北看着餐盘里的土豆烧牛腩,忍不住说道:“这周第二次吃了!”同桌小宇附和说:“今天的鸡汤好喝就是油太多了!”“我想吃菠萝咕噜肉。”孩子们围着小北七嘴八舌地议论开,这些关于菜品种类不够丰富、油重的吐槽被“小能人智囊团”的委员们默默记下。放学后,委员们带着记录的想法找到学校总务主任高野,提议通过开展“美食我推荐”活动,收集更多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高野欣然同意。
月底的食堂工作议事会上,学校领导、食堂管理员、大厨与委员们围坐讨论。“增加时令菜”“多做蒸菜”……委员们提出的“金点子”,得到了一致认可,很快被纳入食堂中餐改进计划。一周后,新菜单上线,孩子们咬着香甜的茄汁龙利鱼,夹着清炒藕带,兴奋地说:“咱们的建议真管用!”
“学校食堂大家议”“阳光体育大课间”“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间十分钟”……一个个校园话题应运而生。教师、学生、家长共聚议事,共商校事,教师议事团、膳食委员会、防欺凌家校联盟等形成学校管理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给大家一个“快乐做能人”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决策和实践获得了尊重,得到了认可。
育小能人,创大未来。它表达了一种主张,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快乐小能人为任务;它做出了一种回应,回应的是我们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努力;它发出了一种号令,号令每一个钢城二小人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记者覃柳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