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神奇古德寺

    古德寺成为网红打卡点。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上接第一版)

    彼时,汉口已开埠15年,早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但那时的黄浦路和后湖一带仍是沼泽地和土墩子,人烟稀少。

    1905年,汉阳归元寺昌宏法师因仰慕隆希学识,常到“古德茅蓬”参学。1909年,隆希自感年事已高,经缜密考虑,选择昌宏做接班人,“古德茅蓬”也迎来了第一次改扩建,风格为中式传统建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京汉铁路刘家庙车站周边成了战场。

    刘家庙车站的位置现已改建为月台公园,与古德寺直线距离仅1公里多。弥漫的硝烟中,昌宏率领僧众砍伐寺院竹林制成担架,救护起义军伤员。

    据寺内资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专程到古德寺凭吊革命志士;1914年,黎元洪题竖版“古德寺”寺名。古德寺从此声名远播。昌宏抓住机遇,次年再次扩建庙宇。

    寺庙改造中,昌宏主持推倒了原有的大雄宝殿,开始建造一座构思奇特、融合东西方多种建筑元素的圆通宝殿。

    抗日战争时期,古德寺片区多次遭日军飞机轰炸,众多建筑和寺内保存资料遭严重损毁,唯圆通宝殿无恙。

    20世纪70年代,古德寺被划拨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1996年,武汉市腾退工厂,恰逢解放大道扩建,位于江岸区四唯街道袁家墩社区的清济寺搬迁,清济寺的尼众便入住古德寺修行至今。

    从沼泽孤岛上的“古德茅蓬”,到声名远播的“各寺之冠”,历经百年沧桑,这座古刹始终敞开怀抱,容纳着各种元素的碰撞与共生。

    ■ 一眼看尽中西

    游客带火了古德寺,因为这里“出片”。“出片”是年轻人一种生活化的表达,在这里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混搭”的古德寺恰有这样的气质——融不同宗教元素、汇迥异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社交平台上,网友称其是“一眼看尽中西文明的建筑孤本”“万国建筑博物馆”。

    5月的一个周末,成都游客周捷初见古德寺,内心充满了好奇:“这真的是一座寺庙吗?”30年前,古德寺现任住持灵德法师初到古德寺时,也怀有同样的好奇与惊讶。

    “它大手笔吸纳东西方文化,成功实现了单体殿堂建筑风格多元化,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建筑。”刘谦定聊起大殿的建筑细节,如数家珍。

    圆通宝殿为上塔下寺造型。殿顶的大小佛塔共9座。站在地面看塔顶,最多只能看到7座,暗合了中国道教“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殿顶96个莲花方墩,源自中国传统望柱,寓意“国之四维,天圆地方”。

    圆通宝殿到底融合了多少种建筑风格?中式廊亭、缅甸佛寺群塔样式、伊斯兰清真寺风格、欧洲哥特式教堂玻璃花窗、印度帕纳瓦风格……一座大殿,混合多国不同建筑风格,讲述了一段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故事。

    神奇之处在于,这些来自欧洲、东南亚以及中国本土的建筑符号和装饰元素并非生硬拼凑。它们被巧妙地组织在传统中式的方形框架和空间秩序内。

    混搭、神秘、异域风情……从海南来武汉度假的一家三口、安徽来武汉毕业旅行的女大学生、内蒙古来武汉出差的白领、北京来武汉探亲的老夫妻……每位游客心里对古德寺都有一个标签,亦如他们对武汉这座城市不一的印象:包容、开放、多元。

    ■ 设计者是谁

    百年之前,武汉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座建筑?设计者又是谁?如何产生这样的巧思?

    寺内流传着一个说法:昌宏法师为建寺苦思冥想,行走坐卧都在琢磨。他一次打坐时,眼前出现一座精美宝殿,便立即绘出景象,按此建造圆通宝殿。

    早年间,有学者推测,圆通宝殿是仿缅甸阿难陀寺建造,昌宏法师请人带回了阿难陀寺的设计图。

    近年,研究古德寺的历史学、建筑学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万谦推测,圆通宝殿是西方文化汇入武汉后,文化交融与经济发展的产物。

    圆通宝殿的开建时间,历史资料和当代学者考证多不统一,主流认为是1921年,古德寺内部考证是1914年,至于完工时间,则统一为1926年。古德寺保存的《昌宏老和尚略传》记载:圆通宝殿建成后,昌宏心愿已了,回房打坐7日,安然圆寂。

    无论是1914年或是1921年,均是大汉口商业和金融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方芝加哥”“东方茶港”的称谓享誉世界,著名的江汉关大楼也建设于这一时期。

    圆通宝殿能建成,与古德寺的经济实力也有一定关系。据寺内师父介绍,古德寺的庙产范围曾北至朱家河、西至竹叶山、南至永清街、东至长江边。此外,古德寺还在惠济路设有古德庵一座。

    广东文史学者陈晓平曾试图考证圆通宝殿的根底。他在《汉口古德寺的“新知识”》一文中提到,1935年5月5日的《益世报》上有一段文字:古德寺在汉口,虽然它的新建筑物在多年以前完成……费用将近20万元。

    2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那时武汉粮价6元一担,一担100斤。而修筑古寺的工程处,正是修筑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的“汉协盛营造厂”。武汉三镇300多座著名建筑中,建筑商可考者107处,其中56处为“汉协盛营造厂”建造。

    “汉协盛营造厂”主要合作设计方为英国人海明司开办的景明洋行。万谦曾查阅景明洋行等当时西方在武汉的设计机构建筑名录,遗憾未发现与古德寺相关的记录。

    虽然具体的设计者难以查证,但一座寺庙内主要建筑的建设,必定是由寺庙自身主导的。

    可以想象,百年之前,昌宏等僧众大胆革新,采众家之长,主持建设了一座风格杂糅、工艺精湛、震惊世人的大殿。而他开放包容的胸襟、务实求变的智慧与超越时代的文化自觉,给这座城市留下一个鲜明的符号。

    ■ 与城市共生

    一座建筑,承载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独特印记,映射着那个时代的建筑技艺与社会风貌,印刻着城市的历史记忆。

    汉口被称为“水冲来的城市”。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因水而生,汉江和长江交汇,天下四聚、九省通衢,汉口又因水而兴。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清朝,汉口已是长江流域货物运输的交通要塞,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四川、浙江、广东的生意人在此集聚打码头。清朝秀才叶调元诗称,“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带来的是多元交融的码头文化——开放包容、精明务实。江河交汇之处,人们的思想也会激荡活跃,善“开风气之先”。

    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圆通宝殿似乎是这个理念的生动实践。彼时,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一栋栋西式建筑起于江畔,构起“万国建筑博览会”,中西建筑文化也在此交融,咸安坊等一批融合西方联排住宅与中国传统院落格局的里份住宅相继建成。

    时光回溯百年,古德寺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方式建设圆通宝殿。武汉自古多水患,古德寺建于水塘遍布的高地上,距长江直线距离仅1.5公里,相较当时的传统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防洪性更强。

    1931年夏,武汉3个月阴雨连绵,“鄂渚之三镇,昔日繁华,顿成泽国”。古德寺当然未能幸免,寺中众多建筑被冲毁,但一张老照片显示,圆通宝殿孤零零矗立水中。

    “佛寺奇葩、文明瑰宝。”这是古德寺宣传片开篇的一句话。2013年,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公布5座“武汉城市地标”,经网民投票,古德寺以104155票,从江汉路水塔、湖北省图书馆、晴川阁等建筑中脱颖而出,位列城市地标之首。

    2015年之后,游客在古德寺打卡照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抖音平台上有个古德寺的话题,浏览量高达2.6亿人次,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话题中留言互动,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2023年,武汉位列中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入选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当年“五一”假期,一天内9万名游客涌入古德寺,把仅有3个足球场大小的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现在,古德寺游客年接待量在280万人次。

    我想,古德寺当年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百年之后,一座寺庙的建筑会成为一个让市民和游客触摸历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