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西方媒体惊叹“中国人在光通信领域已经不再依赖我们”

中国信科“追光”报国

    观察团成员体验智能设备。  

    彭年 摄

    □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唐婕 通讯员刘红蕾 张婷 

    7月8日下午,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走进中国信科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信科”)、格创东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创东智”),实地探寻武汉“追光”之路、智能制造发展。市直机关干部、大学生、摄影师、大武汉客户端和长江网“长江头条”网友代表们组成的“城市观察团”,纷纷将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到社交平台,让武汉科创力量“出圈”。

    ■ 视线定格首根光纤

    看明白了为何走在前列

    走进中国信科光通信陈列馆,“城市观察团”的视线定格在一根17米长的光纤身上——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现中国信科集团前身)的赵梓森团队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成为中国光通信事业的起点。

    面对技术封锁,唯有自主创新。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一的鲍玟澄同学,俯身细看展柜里发黄的手绘制图和实验笔记,上面用钢笔标注的数据密密麻麻。“很难想象连基本参数都要靠自己摸索。” 鲍玟澄感慨,这些珍贵的记录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坚守信念、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的光通信系统性能达到国际标准。陈列馆中的一份历史文件上,西方媒体惊叹“中国人在光通信领域已经不再依赖我们”的字样引人驻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瑄在社交软件上发文:“笔锋里藏着攻坚的勇气,公式里写着报国的赤诚。”她说,一直听说武汉光通信产业发展走在前列,今天可算是看明白了。“科学家们用智慧与汗水,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国内空白。”

    ■ 感受创新力量

    “了解了武汉产业的巨大潜力”

    在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观察团成员在展厅体验了AI+工业领域尖端技术、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场景。

    看过工业AI操作系统以及AI驱动的生产制造、品质管控、设备运维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徐稔童同学表示,“感受到创新的巨大力量,我觉得我们青年学子应当积极拥抱这种机遇,将课堂所学与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接,在智能算法、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深耕,为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创新动能!”

    来自武汉一家企业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格创东智的创新成果,诠释了工业智能领域的最新探索与发展趋势,“这次的探访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武汉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了解了武汉产业的巨大潜力”。

    ■ 大学生感言

    留在武汉就是站在科创的风口

    今年,武汉市创新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开展“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城市观察团相关征集话题已吸引近40万网友“围观”。城市观察团先后从中邀请400余人参与实地探访活动,城市观察员分享的图文视频,成为各自的朋友圈的“热帖”。

    城市观察团成员、摄影师王玉明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温润的光纤、工程师的旧笔记本、智慧化的生产线、参观者的笑脸……“它们拼起来,就是武汉科创的模样。”

    “就像长江冲积出江汉平原,武汉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土壤,正孕育科创绿洲。” 长江网“长江头条”网友董超在社交平台更新动态,附加展厅窗外天际线照片,“看得见的高楼里,藏着看不见的生长力。”

    这种生长力,在年轻人眼中尤为清晰。参与探访的大学生们直言:“留在武汉,就是站在科创的风口上。”参观中埋下的梦想种子,正和武汉科创故事一起悄悄生长,为武汉“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