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青年学者赵运涛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古代“黑科技”》,将分散在古籍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整合在一起,用现代科技视角加以解读,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本书共有120篇文章,涵盖古人的仿生智能、影讯技术、高能武器、智慧家居、生活“科技”、智慧出行六大系统,短不到千字,长则近五千字,辅以AI奇幻彩图,呈现古人现实生活与非凡“脑洞”中具有前瞻性的想象力与“黑科技”奇观。
■ 古代的机器人与君王
《隋书》记载杨广在登基之前,和文士柳辩是好友,登基之后,因为礼制的关系,晚上就不能把柳辩召进宫内了。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杨广命工匠根据柳辩的模样制作了一个仿真“机器人”,并装上了复杂的机关。这个机器人能够模仿柳辩的动作,坐、站、叩拜,几乎如真人一般。
每当杨广在月下独自饮酒时,想起好友柳辩,就让宫人把这个仿真“机器人”拿来,放置在座位上,与自己对饮欢笑。
《隋书》原文: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辩。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
《列子》记载:一个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造了一个“机器人”,它会唱歌跳舞,但它给周穆王表演的时候,却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杀了偃师,偃师吓坏了,赶紧把人偶拆开,以证明它是假的,原来它完全是由革、木、胶、漆、白、黑、丹、青制成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肢节、皮毛、齿发,都是假的。
■ 清朝的“寄话筒”有点像微信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很多“脑洞大开”的想象,如:
汉晋《西京杂记》记载:秦咸阳宫收藏有一支叫昭华管的玉管,一吹奏,就会有“MV影像”——车马、山林一一浮现,还有隐约飘忽的车马杂沓声。停止吹奏,影像就都消失了。
元代《琅嬛记》记载了一件玛瑙制成的“华胥宝环”,握着睡觉,这个环就会在梦中显现。它带你进入虚拟世界,在这里,你能控制自己的梦境,你想出现什么,眼前就会出现什么,“心有所思,随念辄见”。
宋代《清波杂志》提到一种铜制聚香鼎,在鼎外面放一圈香炉,在香炉里烧香,烟气就都会被吸聚到鼎中。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抽油烟机?
元代《琅嬛记》记载了七宝灵檀几:这个几案有点类似现代的电脑,可以显示文字。如果有人想修道,站在几案前,上边就会有文字显示如何修炼;想得到某件物品,上边就会显示某处有某物;如果生病了,还可以搜索怎么治疗,服用什么药品可以治愈;或者读书的时候,忘了某个典故出处,也可以搜索“百事可图”,而且这个“电脑”还可以选择字体,如隶书或篆书、楷书、草书。
东晋《拾遗记》记载了一艘“潜艇”:秦始皇的时候,从遥远的宛渠来了一群人,这些人是乘着螺舟渡海来的。舟形似螺,可以沉到海底行进,而水不会进到螺舟的内部,又叫“沦波舟”。
清朝人可能就想发明“微信”了。《续子不语》记载:有一种寄话筒,可以一段一段地存语音,寄到远方,声音能存百日之久,一百天之后,自动清理缓存。
在现代社会,电子邮件撤回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因为发错了信息而尴尬。古人虽然没有现代技术,但他们对通信中的错误修正也有自己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唐末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记载:唐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给上司写了一封信。结果送信的人骑着快马出发三日后,崔宁才发现,誊抄好的正式文件居然还在桌子上:坏了,寄错了,把草稿纸误发出去了!
给上司发错了文件,那是很严重的失误,为此他惶恐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崔宁知道张殖有法术,便召来,张殖说小事一桩。只见他点燃一炉香,把誊清的文件放在烟上晃了晃,文件忽然飞了出去,大约过了一顿饭的时间,被送走的草稿飞了回来。
等又过了几天,送信的人回来了,崔宁问他一路上有没有什么异常,送信人说一切正常,信件直到递交上去,封口和印章都和之前一样完好无损,信没有被打开的痕迹。上司打开信件看到的是誊写好的公文,并不知道草稿被替换之事。
《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原文:大历中,西川节度使崔宁,尝有密切之事差人走马入奏。发已三日,忽于案上文籍之中,见所奏表净本犹在;其函中所封,乃表草耳。计人马之力,不可复追,忧惶不已,莫知其计。知殖术,召而语之。殖曰:“此易耳, 不足忧也。”乃炷香一炉,以所写净表置香烟上,忽然飞去。食顷,得所封表草坠于殖前。及使回问之,并不觉。进表之时,封题印署如故。
■ 古人并不缺乏想象力
作者表示,本书不在于传播某种知识,更注重的是传播想象力。书中收录了古籍中记载的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也包含一些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却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维的技术构想,或者是在一定科技基础上的想象,或掺杂有想象的科技发明。
作者认为,古代中国在正统教化思想传播的同时,有一股“暗流”一直在默默延续着我们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对“想象力”的传播。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关注点和审美。古人留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影响。传统文化符号如今常被作为各种科技的名称,如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日工程则有“羲和”,我国自建的导航系统叫“北斗”,我国自建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我国的“星链”叫“鸿雁”,等等。这些科技命名,让人听上去就觉得非常“合适”,实际这是因为这些符号本身就都积淀有古人如同“科幻”般的想象。这正是传统文化魅力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