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苔痕

    □ 施维奇

    牧场之美,美在一片湖水,走下去就是江边。草葳蕤,林木间有成片的苔藓,江堤边也多。

    苔藓并不总是能带给人激动,它们常常样貌平凡,在野外泯然众生。

    它们形成一片一片的厚垫,几乎覆满路旁一艘废旧木船的整个尾部。这个场景让我们极为震撼——试问还有多少地方能以这样的慢节奏,允许废船等来大量苔藓的驻足呢?

    我们在江边最早留意到的苔藓,是最平凡的真藓。它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也颇为常见。在遛马场石阶和缓坡上,我们发现卷叶湿地藓。在山岭谷地,有芽孢角苔、毛地钱、小蛇苔、泥炭藓、硬叶小金发藓、节茎曲柄藓、鞘刺网藓、短肋雉尾藓,以及现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桧叶白发藓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听名字,我联想到李白的诗句,但白发藓只是粗短的“板寸”,颜色也并非纯白色,而是莫兰迪系的灰白绿色或黄绿色,它们紧凑地形成齐整舒适的小丘。而泥炭藓,无论是它们的中文名,还是俗名“海花草”“山毛草”,都让人无比陌生。其实,只要走进花市,泥炭藓往往无处不在,只不过那是它们死去的躯体——以水苔为名,作为一种保水、通气又抑菌的园艺基质,被出售或包裹在兰花和食虫植物的根际。叶附生苔是一类生长在叶面上的苔类,需要温暖、湿润且清洁的环境,主要出现在南山那段狭长的沟谷里。或许是在荒野湿地,这些卑微的类群和生态,生活得格外蓬勃肆意。

    我国现有3000余种苔藓植物,它们有时会出现在人居环境中,更多情况下散布于荒野里,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近乎籍籍无名的存在。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前所未有地收录5种苔藓植物,其中既有极危物种,也有常见物种,它们因各自不同的境遇而上榜。人类倾听着这片微观森林的细语。

    我们在途中还发现一个由苔藓植物织成的鸟巢,悬垂于岩壁灌木枝上。筑巢的苔藓主要是悬垂生长的数种蔓藓,仍然嫩绿鲜活,与周边郁郁葱葱的林木融为一体,让鸟巢隐身。苔藓是依附的,缄默的,那么微小,想不到在被遗忘的角落,它们也为更多的生命提供滋养和庇护。

    牧场芊芊,阿青的家就在这里,顺着院墙往后走,柴门打开,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青草地。阿青做文旅,还养苔藓,风吹雨打,活成传说里牧马人的样子。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和阿青都特别亲。

    庭园里大量种植苔藓,幽幽自生,自顾美丽。或穴栽,或片植,五六株一穴,间隔一定距离,种植在平整的地面上;或将苔藓一片片平铺,稍作抚压,适量淋水,使之与土表紧密相连。苔藓再生力很强,切成细段,均匀散布,再覆上一层细土,即可生长。一场新雨过后,只要有一个绿色生命萌发,继而就会呼啦啦展现一大簇、一大片,绿意盎然,连绵如海。

    早晨,喝一杯酽茶,老人脸膛儿红亮,去墙根铲一兜苔藓,送到阿青那钱就到手了。走过16年,苔藓助力乡村振兴,从早期农户分散式经营,只是为客户提供初级的原材料,到如今阿青的苔藓产业园,已是上规模的现代化产业形态。小小苔藓,给了村老弥足珍贵的尊严与体面,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被嫌弃和无用了。

    袁枚《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片片苔藓,多像生活中悄悄无闻、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啊!

    那次,我还从牧场采集一些紫背苔回家,养作盆景装饰。按照《中国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属志》的解释,紫背苔因叶状体腹面及鳞片均呈紫色而得名。既然紫色在腹面,为什么不叫紫腹苔呢?我小心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把它们一片一片摆在红豆杉的花盆里。起初,我会时不时浇点水,俯身观察一番。灯光下,这种悠然青翠的植物,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紫背苔生长极为缓慢。一周,半月,一个月过去,似乎没什么变化,我渐渐把它忘在一边。然而,它并不轻视自己的存在与气力,以茸茸绿色渲染着一个个被人遗忘的日子。不知不觉,紫背苔的假根已经深深扎入泥土中,它在花盆里站稳脚跟,叶缘开始长出新叶。半年之后,花盘里稀稀拉拉地长了约五分之一面积的紫背苔,经历又一寒冬,竟然长满长方形的陶盆,并沿着盆壁往上攀爬,紫背苔叶面呈现的紫红色点缀着苔藓绿,绚烂整个春天。